提到量子力学,很多人会先想到一个充满矛盾的场景:一只关在盒子里的猫,同时处于 “死” 与 “活” 两种状态,只有打开盒子观察的瞬间,它才会确定为其中一种状态。这就是物理学家薛定谔在 1935 年提出的 “薛定谔的猫” 思想实验。
这个看似荒诞的设定,并非为了讨论猫的生死,而是为了揭示量子世界的诡异规律 —— 为什么宏观世界里不可能存在的 “既死又活”,在量子层面却成为常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跳出宏观认知,走进微观粒子的 “奇幻世界”。
首先要明确,“薛定谔的猫” 本质是一个 “思想实验”,并非真实发生的场景。
薛定谔的设定是这样的:把一只猫放进封闭的盒子里,盒子里同时放置一个放射性原子核、一个盖革计数器(检测放射性的仪器)、一个装有剧毒氰化物的烧瓶,以及一套触发装置 —— 如果原子核发生衰变,盖革计数器会检测到辐射,进而触发装置打破烧瓶,释放剧毒杀死猫;如果原子核没有衰变,烧瓶完好,猫就能存活。而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是典型的量子事件,根据量子力学,在没有观测的情况下,原子核会处于 “衰变” 与 “未衰变” 的叠加状态。
这里的关键概念,就是量子力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量子叠加。
在微观世界里,粒子的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多种可能状态的 “叠加”。比如电子的 “自旋”,它可以同时处于 “上旋” 和 “下旋” 的叠加态;光子的 “偏振方向”,也能同时处于 “水平偏振” 和 “垂直偏振” 的叠加态。这些状态并非 “概率性的可能”,而是 “物理上真实存在的叠加”—— 直到有观测行为介入,粒子的叠加态才会 “坍缩”,变成一个确定的状态。
回到 “薛定谔的猫” 实验:原子核作为微观粒子,在未观测时处于 “衰变” 与 “未衰变” 的叠加态;而这套触发装置,将微观粒子的叠加态与宏观猫的生死状态 “绑定” 在了一起 —— 原子核衰变对应猫死,原子核未衰变对应猫活。
按照量子力学的逻辑,既然微观的原子核处于叠加态,那么与之绑定的宏观的猫,也应该处于 “死” 与 “活” 的叠加态。只有当人类打开盒子观察时,观测行为打破了这种叠加,猫才会从 “既死又活” 的状态,坍缩为确定的 “死” 或 “活”。
这个结论之所以让人觉得荒诞,是因为它违背了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知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未见过 “既死又活” 的物体,任何事物的状态都是确定的。但这恰恰是量子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核心差异:量子叠加现象只在微观粒子层面显著,当粒子数量足够多、构成宏观物体时,量子效应会被 “掩盖”,宏观物体的状态会变得确定。
薛定谔提出这个实验,本意是想通过 “微观叠加态延伸到宏观猫” 的矛盾,质疑当时量子力学的 “哥本哈根诠释”(认为观测是导致量子态坍缩的关键),但没想到这个实验反而成了帮助大众理解量子叠加的经典案例。
那么,为什么微观粒子会出现 “叠加态”?这背后没有绝对直观的 “原因”,而是量子力学通过无数实验验证的 “客观规律”。
最著名的验证实验是 “双缝干涉实验”:当单个光子连续通过两条狭缝时,如果不观测光子的路径,光子会表现出 “波动性”,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说明光子同时通过了两条缝,处于 “通过左缝” 和 “通过右缝” 的叠加态);但如果观测光子的路径,干涉条纹会立刻消失,光子表现出 “粒子性”,只在屏幕上形成对应单缝的亮斑(说明观测让光子的叠加态坍缩,确定了唯一路径)。这个实验反复证明:微观粒子的状态,确实会因 “观测” 而改变,未观测时的叠加态是真实存在的。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薛定谔的猫” 中的 “既死又活”,并非指猫真的同时经历了死亡和存活,而是指在 “观测前”,我们无法用宏观世界的 “非死即活” 逻辑描述猫的状态 —— 它的状态需要用量子力学的 “波函数” 来描述,而波函数本身就包含了 “死” 和 “活” 两种可能性的叠加。
就像一枚正在旋转的硬币,在它落地(对应 “观测”)之前,我们不能说它是 “正面” 还是 “反面”,只能说它处于 “正面与反面的叠加”;但与硬币不同的是,微观粒子的叠加是 “物理层面的叠加”,而非 “概率层面的未知”。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还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 “叠加态” 和 “观测坍缩”,比如 “多世界诠释”—— 这种理论认为,观测并没有让叠加态坍缩,而是让宇宙 “分裂” 成了多个平行宇宙:在一个宇宙里,猫是活的;在另一个宇宙里,猫是死的;而我们只是恰好处于其中一个宇宙,看到了对应的结果。虽然 “多世界诠释” 目前还无法被实验验证,但它也从侧面说明,量子世界的规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不能用宏观思维简单套用。
如今,“薛定谔的猫” 已不仅是一个物理实验,更成为了一种象征 —— 它代表着人类对微观世界认知的突破,也提醒我们:当探索超出日常经验的领域时,必须放下固有的思维定式。这只 “既死又活” 的猫,虽然永远不会真实出现在宏观世界里,却帮我们打开了理解量子力学的大门,让我们意识到:宇宙的底层逻辑,可能比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要奇妙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