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个教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滨州莲华学园张优辉老师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教育传承仪式”——他来到滨城区梁才办事处后刘村,将自己历时2年创作的首部童话作品《青蛙日记》送到一年级启蒙老师韩乡镇老师手中,并与这位年近八旬的退休老教师共话教育初心。
张优辉(左)与启蒙老师韩乡镇(右)合影
传承:从乡村课堂到《青蛙日记》的跨越
张优辉至今清晰地记得,2000年那个蝉鸣渐悄的秋日,韩乡镇老师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带他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笔,当韩老师带他一字一顿诵读着“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一颗看世界的种子就在这个农民儿子的心中开始发芽了!
如今,这位深耕语文教育十余年的教师,将这份启蒙之恩融入《青蛙日记》的创作之中。书中“燕子帮小金球走出深井”的情节,正是韩老师当年鼓励他“跳出乡村看世界”的隐喻。24个节气故事,暗藏着20世纪70、80年代的回忆:山东滨州黄河滩区的弯弯绕绕、场院里的露天电影、清明染红的鸡蛋……这些熟络的场景无不散发着淳朴的乡村气息。
创新:当课本知识遇见节气密码
近年来,张优辉因“教材活化”教学实践备受关注。他将《青蛙日记》定位为“会呼吸的语文书”——每个故事都与“教材关联”,串联起《牛肚子里的旅行》《小马过河》《比尾巴》等经典课文,还通过生活化场景解析语文教学知识,让抽象内容变得可感可触。
张优辉在滨州黄河岸边讲述童年趣事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辅书。”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评价道,“我早已预见张优辉从‘新教育种子计划’公益项目的种子教师成长为优秀助教、新阅读研究院公益讲师团讲师,却未曾想到,他还完成了从教师到作家的华丽转身。《青蛙日记》充分发挥了一位好老师的优势:紧扣语文教材,又趣味盎然;深耕传统文化,又创意十足;寓教于乐,节奏明快,必将赢得更多孩子的喜爱。”
温度:从三尺讲台到心灵地图
在韩乡镇老师家中,泛黄的评语本与崭新的《青蛙日记》跨越25年静静对话。张优辉仍珍藏着2000年韩老师写给他的评语:“你看!优辉学习多么专心啊!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下苦功夫才能成功,努力吧!”
张优辉将第一本童话故事书《青蛙日记》赠予恩师韩乡镇老师
2025年9月10日,张优辉将第一本签名书赠予恩师,扉页上写着:“亲爱的韩老师:开蒙启智,师恩难忘!”翻开扉页,年近八旬的韩老师眼眶湿润。
张优辉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次探望,不仅是感恩,更是一次对教育初心的回溯。”
屋内阳光斑驳,书页却崭新。老师翻开书,轻声朗读。那声音穿过25年的风,落在少年心上,又回荡至今。快门按下,两人举着那本“刚刚出生”的童话合影——曾经的学生,如今也成了别人的语文老师。
告别时,韩老师没有多言,一直只将张优辉送到胡同口,一步一顿。
教育,原来是一条可以回头的胡同。走出去的人,终会把成长带回来,交到启蒙者的手中。
据介绍,《青蛙日记》已被多个图书馆收录并推荐,将通过“节气阅读计划”走进更多的童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小青蛙的冒险中,爱上阅读,爱上生活。”
(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冯凯 齐国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