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他却醒着。
这是一种奇特的清醒,一种被无限放大的孤独。身体沉重地陷在床垫里,意识却轻飘飘地悬在半空,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审视着这具无法进入休眠的皮囊。时间失去了它固有的节奏,每一分钟都被拉扯得无比漫长,仿佛能听到秒针在寂静中艰难爬行的摩擦声。
窗外的世界并未完全沉睡。远处高速公路传来沉闷而持续的车流声,像这个城市永不停歇的血液循环。近处,偶尔有晚归者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响起,又迅速被寂静吞没。这些白日里几乎被忽略的背景音,此刻被感官敏锐地捕捉、放大,成为一记记敲打在神经上的细小鼓点。
他的思绪开始不受控制地漫游。白昼里一个无足轻重的尴尬瞬间,此刻被反复回味,带来一阵阵懊恼;明天一场普通的会议,在脑海中预演了无数种糟糕的可能;甚至许多年前某句伤人的话、某个未能做出的选择,都从记忆深处浮起,清晰得令人窒息。焦虑如同藤蔓,沿着这些散乱的念头攀爬、缠绕,越收越紧。
他尝试对抗。换个姿势,把枕头翻到凉快的那一面,默默地从一只羊数到第一百只羊。但意识反而因此更加亢奋。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呼吸,却发现一旦开始思考“呼吸”,呼吸就变得不再自然,仿佛需要刻意维持。他又开始感觉心跳,那规律的搏动在寂静中显得如此突兀,甚至让他产生一丝莫名的不安。
起身喝水。冷水划过喉咙的瞬间带来短暂的清明,但回到床上,一切周而复始。手机屏幕的冷光刺得眼睛生疼:“凌晨4:02”。这个数字带来一种近乎绝望的信号——留给睡眠的时间不多了,而自己却清醒得能解出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明天的一切:需要专注的工作、必要的社交、甚至简单的家务,都因为睡眠的缺席而显得面目可憎,成了一场即将到来的、需要硬着头皮忍受的酷刑。
他感到自己被困在了一个清醒与梦境之间的灰色地带。身体极度疲惫,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喊着需要休息,大脑却固执地亮着探照灯,不肯关闭。这是一种温和的、持续的精神折磨,一种被排除在人类最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孤立感。
夜,依然深沉。而他,依然醒着。
---
若这段描述引起了您的共鸣,或许意味着失眠也在影响着您的生活。这些夜晚的挣扎并非孤例,而寻求改变的第一步往往是理解与关注:
1. 觉察模式: 失眠仅是表象。试着记录下那些无眠之夜,除了“睡不着”,是否伴有特定的思绪(如忧虑、回忆翻涌)、身体感受(心跳加快、无法放松)或环境因素?这些记录是看清模式的起点。
2. 区分“想法”与“事实”: 深夜的思绪常带有欺骗性,会将担忧放大。试着告诉自己:“我现在因为失眠而焦虑,所以产生了‘明天一切都会糟透了’的想法”,这能帮助您与消极想法拉开距离。
3. 减少“努力”睡眠: 睡眠无法靠强迫而来。若卧床20分钟仍无睡意,可起身离开卧室,进行一些温和、枯燥的活动(如阅读单调的书籍、听舒缓音乐),待有困意再返回。目的是减少床与焦虑的关联。
4. 寻求专业解读: 持续的失眠可能与压力、焦虑情绪、生活习惯或生理状况密切相关。它与您的整体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若自我调节效果有限,与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谈一谈,可以获得更具针对性的评估和指导(如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于慢性失眠非常有效),帮助您从根本上改善睡眠质量。
您并不需要独自忍受每一个漫漫长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