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田野间正上演着一场丰收的“接力赛”。通过科学田间管理,当地种植的蜜本南瓜突破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一年三茬采收,千吨优质南瓜跨越千里直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东西部协作的“甜蜜纽带”。
走进木黄镇新民坝区,连片的藤蔓下挂满橙黄色的蜜本南瓜,这片占地千余亩的种植基地,是印江南瓜产业的核心产区。与传统种植“一季一收”不同,这里的南瓜通过精准调控生长周期,实现了“三茬连丰”。
“普通农户采完头茬就结束了,但我们通过科学追肥和生育期调控,让藤蔓持续结果。”基地负责人吴锦堂蹲在瓜田里,拨开叶片展示正在膨大的二茬瓜,“头茬瓜90天至120天成熟,采收后立即追施有机肥,二茬瓜从开花到采摘仅需30天,三茬瓜还能延续到10月。”他算了一笔账:三茬采收使亩产从2000公斤跃升至3000公斤以上,土地效益提升三分之一。
这种突破源于印江农业部门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引入早中熟杂交品种、配套水肥一体化管理,建立“定植期—开花期—膨果期”全流程技术标准,将蜜本南瓜的生长周期压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涛介绍:“根据梵净山区域气候特点,我们制定了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案,确保每茬瓜都能在最佳窗口期采收。”
蜜本南瓜的“走红”,不仅源于产量,更因其卓越品质。成熟果实表面覆盖白粉,瓜皮呈亮眼的橙黄色,切开后可见厚实的瓜肉。“肉质细腻、水分少、甜度高,特别适合加工南瓜饼、南瓜粉。”吴锦堂说,正是基于这一点,广东客商才独爱“黔瓜”。
而这种“内外兼修”的特性,也让印江蜜本南瓜在大湾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每年采收季,基地需从周边松桃石梁乡、木黄新光等地招募30余名采摘工,日均采收量二十至三十吨。木黄镇新光村村民冉隆周算了一笔账:“采摘期每天至少需要30人,工钱10元一个小时,熟练工一天能采半吨瓜,月收入增加3000元左右。”
在基地旁的装货区,一辆辆冷链货车整装待发。“每天装车量30至100吨,全部直供广东档口。”吴锦堂指着即将发车的货车说。自印江与东莞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以来,大湾区成为印江农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通过“农超对接”“订单农业”模式,印江蜜本南瓜直接进入广州、深圳等一级批发市场,减少中间环节,保障农户收益。
面对今年南瓜市场价格同比下降15%的挑战,基地通过“以量补价”和品质溢价保持竞争力。“行情下滑,我们就以品质取胜,方式就是分拣分级实现优果优价。”吴锦堂透露,当地的冷库和修建的存储基地,延长了销售周期,目前已有600余吨南瓜入库待销,日均发货量维持在30吨以上。
印江蜜本南瓜的“三茬革命”,正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向精细化、品牌化转型,南瓜产业已形成“种植—采收—分拣—冷链—销售”全链条,吸纳就业超千人。同时,通过“瓜菜”轮作模式,土地年利用率提升30%。
当传统山乡遇见科技力量,当田间地头直连大湾区餐桌,一颗颗蜜本南瓜跨越山海,串联起东西部协作的共赢之路。(印江县人民政府网 王东、田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