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甘肃庆阳宁县34岁的邓建国在网上发视频,质疑其儿子就读的小学校服存在质量问题,涉事校服企业报案,警方以寻衅滋事为由对其行政拘留7天。该案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热议。邓建国向甘肃省高院申诉,希望撤销对他的行政处罚决定。今年8月,宁县官方回应称,该县成立了由县政府牵头的工作专班,对该事件进行全面调查核实。9月2日,宁县公安局终于向邓建国出具了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书。
甘肃庆阳宁县邓建国因质疑校服质量被行政拘留7天的事件,在舆论持续关注和上级法院介入下,终于迎来转机,宁县公安局撤销了对邓建国的行政处罚决定。这一纠正值得肯定,但也再次提醒我们,营造让公民敢说话、说真话的环境,仍需从制度和文化层面持续努力。
事情起因并不复杂,邓建国在网上发布视频,对儿子所穿校服的质量提出质疑,事实上,家长对校服质料、价格等有疑问,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监督。然而,涉事校服企业以“寻衅滋事”为由报案,当地警方则迅速对邓建国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公众强烈质疑:如果连对校服提出批评都要被拘留,公民的监督权如何保障?表达渠道又如何畅通?
在舆论的持续关注下,当地政府成立工作专班进行调查,最终公安机关撤销了行政处罚。这一结果,既是对公民正当权利的回应,也体现了对法治原则的尊重。应当看到,公安机关能够主动纠错、撤销不当处罚,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负责任做法。尤其是在诸多类似事件中,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对于修复公信力、维护法律权威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何一开始会出现如此明显不当的行政处罚?从近年来多起类似事件来看,一些基层执法部门还存在“动辄得咎”的思维惯性,将公民的正当批评、合理质疑视为“挑刺”“找事”,甚至动辄以“寻衅滋事”等口袋罪名作为应对手段。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激化矛盾,损害政府形象。
要真正避免类似事件重复发生,不能仅靠事后纠偏,更要从根源上改善社会治理方式。一方面,执法部门应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准确理解法律条文,避免对“寻衅滋事”等罪名作扩大化解释。批评不等于滋事,监督也不是挑衅。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更加包容、开放的民意反馈机制,让公民的合理诉求有处说、有人听、有回应,而不是被轻易贴上“寻衅”的标签。
邓建国案的纠正是进步的开始,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推动形成一种开放、理性、包容的社会氛围。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免于恐惧地表达合理关切,社会监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公权力也才能更加规范地运行。而这,正是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