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张照片中的遗体,便是47岁的陈钟书。他在台儿庄战役中,弹尽粮绝后与日军拼起刺刀,在刺死了14名日军之后,终于体力不支殉国,遗体被战士们用担架抬了回来。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陈钟书直至殉国这一刻,手仍然保持着持枪拼刺刀的姿势,紧握的双拳仿佛仍在随时准备与日军搏杀。
陈钟书16岁加入滇军,因为身体瘦弱年纪小,参军之初被安排在炊事班。陈钟书性格要强不服输,在炊事班坚持训练,很快转入作战部队当战士,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炊事兵升任为滇军中颇具威名的“铁血教官”。
即便不熟悉陈钟书的为人,也能轻易从“铁血”二字中看出陈钟书的性格。是的,陈钟书对于训练要求非常严苛,即便是对自己也是如此。陈钟书在拼刺刀的训练时最严厉,不仅要求士兵加练,甚至在练习的时候还要在枪前端挂上砖头增重。
陈钟书的说法是,训练时多流汗,作战时少流血。只要是陈钟书带出来的兵,拼刺刀的水平就没有低的,毕竟你很那战胜平时挂砖头练习拼刺刀的人,他们的技巧、速度和臂力,要远比普通人更胜一筹。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陈钟书的拳拳报国之心再难抑制,遂主动递交了请战申请。这种主动请战的举动,在国民党军中实属罕见,避之不及的军阀自然乐于成全。陈钟书不管这些,只思报国,临行前回家与家人告别时,气氛格外悲戚。
家人舍不得陈钟书奔赴前线与日军拼命,陈钟书也舍不得家人。但抗日大义当头,只能舍弃小家,遂在临行前跪地向父母磕头告别。陈钟书并非是矫情之人,只因他此去就没打算活着回来,做好了与日军拼杀到底的决定。
陈钟书出发之后,发誓不杀退日军绝不返乡,亲自率领542旅奔赴阵地。彼时,日军的攻势非常猛烈,武器装备也占据优势,若想抵挡住日军的兵锋,只能殊死一搏方能拼出一线希望。在陈钟书的带领下,542旅官兵士气大振,抵挡日军冲锋时每次都以命相搏。
整整五天五夜,陈钟书率领542旅官兵死战不退。尽管拼尽全力,战局却还是逐渐陷入不利局面,终于来到了弹尽粮绝的绝境之中。陈钟书自知再战下去难以生还,遂在一次击退日军冲锋后,连夜写了一篇家书,向家人表达了准备以死报国的志向。
陈钟书当兵多年,却一生节俭,军旅生涯从未铺张浪费,身上的军装补了又补,被同级别的国民党军官视为“异类”。陈钟书不是守财奴,军饷也不低,却坚持每月用自己的军饷照顾穷苦士兵,以及接济那些阵亡战友的家属,这才导致自己虽然是将军,却完全没有国民党将军的气派。
但陈钟书此举,却让他在士兵之中的威望不断攀升,这也是陈钟书率领542旅与日军死战不退,却仍然能保持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在士兵眼中,陈钟书完全没有军官的架子,反而更像他们的父母,生活对他们照顾有加,训练中仿佛是严厉父亲,战斗中又永远冲锋在前。
这一天,陈钟书带着弹尽粮绝的官兵们迎接日军新一轮的冲锋。面对越来越近的敌人,陈钟书率先跃出了掩体,插上刺刀冲入日军的队伍之中,见人就捅,逢敌便刺。在陈钟书的带领下,剩余战士们也豪气冲天,纷纷上刺刀冲出去与日军肉搏。
这些士兵平日里的训练都是陈钟书亲自来抓,拼刺刀的训练更是加重坚持,如今即便面对拼刺刀技术过硬的日军,也丝毫不落下风。陈钟书虽然当时已经47岁,但展现出来的体能和作战技巧,仍然处于巅峰状态。
顽强的意志支撑下,陈钟书端着刺刀杀入敌阵,利用过硬的刺刀技术,放倒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但在这个过程中,日军也刺伤了他。只不过,肾上腺素的刺激下,让陈钟书完全忘记了疲惫和伤痛,眼里能看见的只有下一个敌人。
就这样,陈钟书用燃烧生命的方式与日军搏杀,创造了以单人击杀14名日军的壮举。最终,陈钟书因为失血过多失去了意识,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但陈钟书直到阵亡这一刻,紧握钢枪的双手仍然没有放松,是战友费了好大的力气,这才从他手中取走了钢枪,用担架将他的遗体抬了回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