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德国慕尼黑车展如期登场,各国展商鏖战正酣,但对“主场作战”的德国而言,媒体与政界传递出的主基调却是:焦虑。
▲图源:Sven Hoppe/dpa
在展馆外,一场围绕“内燃机禁令”的政治争论迅速升温,甚至在德媒报道中盖过了车展本身的风头。巴伐利亚州州长、基社盟主席索德尔(Markus Söder)现身当地民俗节的啤酒帐篷,话题既不涉及新能源,也未提及转型路线。他直接开门见山地表示:“这是一场针对汽车的文化战争。没有汽车,巴伐利亚和德国就没有未来。”
在《法兰克福汇报》采访中,索德尔毫不掩饰对前任联邦政府特别是绿党的愤怒。他指责绿党“仓促”取消电动车购车补贴,直接摧毁了德国本土电动汽车市场,而在充电基础设施尚未成形的当口,欧盟又率先决定全面禁止内燃机汽车。他愤怒地表示,绿党反对的只是汽车,而这些却是德国经济的核心命脉。
▲图源: picture alliance/dpa/Michael Kappeler
索德尔的担忧不无道理。他强调,德国仍然渴望汽车,德国本身就是一个未来的汽车市场。但如果欧洲继续在技术路径上设限,20年后德国人可能只能驾驶进口的中国品牌汽车。他甚至不惜以激进比喻表达警告:“没有汽车、机械工程和化工,德国就像一个没有下半身的女人。(„Ohne das Auto wird Bayern und Deutschland auf Dauer keinen Erfolg haben.“)”尽管《每日明镜》形容这一说法“离奇”,但汽车工业危机所带来的焦虑正在行业与政界蔓延。
索德尔在采访中提出了“汽车计划”,其中包括几项关键诉求:解除欧盟对内燃机的禁令、取消车队二氧化碳罚款、设立工业电价以缓解能源成本压力,并继续推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发展。巴伐利亚甚至已设立转型基金,为本地企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图源:dpa/Peter Kneffel
与索德尔立场一致的并非少数。在德国最大车企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下萨克森州,该州基民盟议会党团主席莱希纳(Sebastian Lechner)也公开质疑欧盟的禁燃政策。他在接受《每日镜报》采访时表示:“车队排放上限应该取消。我们已经有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它是一个更灵活、更市场化的机制,可以推动气候保护。”莱希纳主张通过提高化石燃料成本的方式让消费者“自发”转向替代方案,而不应一刀切地推行电动化。
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技术中立”应成为原则,未来的解决方案并不应只限于电动车。合成燃料仍在开发之中,仅押宝电动化,会导致德国在电池制造和关键原材料方面“进一步受制于中国”。对“去碳”路径的单一押注,实际上换来了对另一个全球强国的战略依赖。
▲下萨克森州基民盟议会党团主席莱希纳(Sebastian Lechner),图源:dpa/Friso Gentsch
从数据上来看,政界对于“转型阵痛”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从2019年至2024年,德国汽车行业就业岗位减少近6万个,下降幅度达7%。而受影响最严重的,是零部件供应链企业,裁员比例高达12%。这一趋势在2024年至2025年间进一步加剧:据安永咨询公司统计,短短一年间,汽车行业再次流失51500个岗位——而大众、采埃孚(ZF)、大陆集团等大规模裁员计划还未真正落地。
面对产业收缩、就业下滑、能源价格上涨三重压力,索德尔呼吁德国联邦政府停止加税计划并恢复对工业的系统性支持。他批评社民党政府对劳动的态度日益宽松,德国希望保持繁荣,就必须付出更多努力,他表示,“那些在70分钟就停止比赛的球队,很难在加时赛中赢得胜利”。
▲图源:Alexander Junk/asp
一直以来,德国的汽车与内燃机产业从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像是国家工业秩序一种的象征。放弃与否,实质上是一场关乎国家制造业命运的豪赌。而如今看来,赌局已然开盘,谁又将为此付出代价呢……
(欧洲时报德国版小婺生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经”)秉持“以报道德国经典,成报道德国经典”这一宗旨,立足德国,辐射全欧,服务华人,是德国有关新闻资讯的主要微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