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廿二,当夏末的蝉鸣还未完全消退,中国北方的城乡就已弥漫起特殊的节日氛围。
这一天是民间传统的财神节,一个从明清商帮文化中走出来的节日,
如今已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符号。
民国《潍县志稿》里就曾记载,这一天 "各商家无论巨贾小贩,皆设祭供神,饱恣饮啖",
而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在这一传统中找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讲财神节,得先弄清祭拜的究竟是哪位财神。
不同于正月初五迎赵公明的习俗,七月廿二主要祭祀的是增福财神李诡祖,
民间相传这一天是他的成道日。
这位财神在元代杂剧中就有记载,掌管人间 "衣禄食禄"" 财运官运 ",
在山东潍坊等地的地方志里,他的神像轴上常题着" 总握人间福,专增世上财 "的对联。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说法认为这天也是天财星君柴荣的成道日,
这位五代时期的明君因发展经济、
体恤百姓的功绩被后世尊为财神,这也让财神节的内涵更添了几分" 取之有道 " 的正能量。
3大习俗
首先是摆供祭祀,过去商家会准备丰盛的供品,现在虽简化不少,但核心讲究没变:
苹果寓意平安招财,橘子象征大吉大利,山东五莲等地还保留着用饺子供财神的习俗,
因为饺子形似元宝,讨个 "招财进宝" 的彩头。
其次是开门迎财,老辈人讲究这天要门窗敞开,寓意 "财神不请自来",
现在农村还能看到家家户户挂灯笼的景象,城市里则演变成清洁家居、整理财务的习惯。
最后是团圆宴饮,《高密县志》记载富商们会 "演戏三天" 庆贺,普通人家也会聚餐,
如今这习俗演变成亲友间的小聚,交流生意经、规划未来,让节日有了更鲜活的社交意义。
3大禁忌
第一忌碰尖锐器物,老人们说剪刀、针线这类东西 "锋芒太露" 会冲撞财神,
其实是提醒大家这天要心平气和,避免争执。
第二忌借贷钱财,民间认为 "财不外流",这天借钱会 "散财",借别人钱则 "非己之财",
背后是告诫人们要量入为出、踏实经营的生活哲学。
第三忌说晦气话,"完了"" 没了 " 这类词在这天要格外避讳,倒不是迷信,
而是古人早就懂得积极的语言能带来正面心态,这和现代心理学不谋而合。
财神节的变迁本身就是部活态民俗史。
过去这主要是商人的节日,《平度县志》就提到 "建国前富家、商户挂财神像,祭财神",普通民家不过此节。
80 年代后习俗恢复,现在不仅生意人重视,普通百姓也会参与,青岛、潍坊等地 "非经商的城乡居民,也多有尚此俗者"。
仪式也在创新,不能放鞭炮后,人们用电子鞭炮替代;
年轻人则通过线上祈福、转发财神图表达心愿,让传统习俗有了当代表达。
不过传承传统也要去伪存真。曾有说法把七月廿二财神节和赵公明联系起来,
其实这是混淆了不同节日的财神体系。据洛阳民俗博物馆的藏品显示,
赵公明作为武财神,其诞辰在三月十五,
而七月廿二的主角是文财神李诡祖,这个区别在山东各地的地方志中都有明确记载。
从李诡祖的 "增福" 到柴荣的 "惠民",传统财神文化从来都强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记住这些习俗和禁忌,不是要盲从旧俗,而是从中汲取智慧:
对生活保持敬畏,对财富保持理性,对未来保持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