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共有51家企业成功登陆A股,相比2024年同期的44家增长15.91%;51家新上市公司募资总额为373.5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24.93亿元增长14.96%。上半年还有177家IPO公司获得受理,远超2024年同期水平,注册制改革成为驱动IPO市场活跃的重要因素。
文颐/文
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呈现出稳健向好的发展态势,IPO市场也出现了久违的活跃。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51家企业成功登陆A股,相比2024年同期的44家增长15.91%。从上市板块分布来看,沪深主板共有18家新上市公司,创业板有20家企业上市,科创板和北交所分别有7家和6家企业完成上市。
除了顺利上市的企业数量和募资规模实现增长外,2025年上半年还有177家IPO公司获得受理,远超2024年同期水平。政策环境的转变也为IPO市场注入了活力,如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印发的《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从实施标准及程序、风险揭示、信息披露质量等三个方面建立配套机制,为科创成长层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随着IPO市场的活跃,监管层也加大了对投行及IPO企业的监管力度,积极压实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职责。
上市企业数量和募资总额稳定增长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共有51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沪深主板18家、创业板20家、科创板7家、北交所6家。与2024年同期的44家相比,上市企业数量大幅增长15.91%。
从融资规模来看,上述51家新上市公司的募资总额为373.5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24.93亿元增长14.96%。无论是上市企业数量还是募资总额,均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充分反映出A股市场对优质企业的强大吸引力。
从IPO募资规模来看,2025年上半年有31家首发募资总额在5亿元以上,还有9家公司募资金额在10亿元以上。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中策橡胶、天有为、影石创新、开发科技和兴福电子,其IPO募资总额分别为40.66亿元、37.40亿元、19.38亿元、11.69亿元和11.68亿元。
2025年上半年IPO市场的活跃核心因素在于制度的变革,尤其是注册制改革是驱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注册制下,上市条件更加多元化,审核流程更加透明高效,降低了企业的上市门槛,为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开辟了便捷通道。
近年来,完善制度安排,提高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和能力,一直以来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24年3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严格落实“申报即担责”要求,建立健全执业负面清单和诚信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压实投行“看门人”责任。
具体来看,在IPO审核方面,监管层更加注重平衡好企业上市的速度和质量,不再单纯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严格审核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模式、治理结构等,防止企业“带病闯关”;同时更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避免一些企业上市后业绩大幅下滑。
此外,在IPO市场日趋活跃的同时,2025年上半年,监管层对外披露了多家公司在IPO过程中存在的系列违规问题,并且对相关保荐机构进行了纪律处分。
如上交所发现想念食品IPO过程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拒绝、阻碍现场检查,销毁相关证据材料;二是重要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三是财务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最终上交所对想念食品予以5年内不接受发行人提交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的纪律处分。作为保荐机构,国金证券被予以公开谴责,上交所2年内不接受相关保荐代表人签字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
根据相关规定,监管层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投行及IPO企业的监管力度:一是强化事前审核,提高审核标准和透明度;二是加强现场检查的威慑力,对于拒绝检查或不配合的行为给予更严厉的处罚;三是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市场各方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行为;四是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明确其责任和义务,对违规的中介机构及其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五是利用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
监管释放积极的IPO政策信号
除了顺利上市的IPO公司数量和募资规模和2024年同期相比大幅度增长外,2025年上半年共计有177家IPO公司获受理,同样远超2024年同期。值得关注的是,从2023年“827新政”发布至2024年,监管出台的政策主要以紧缩性政策为主。
2023年8月,证监会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阶段性收紧IPO节奏,IPO发行速度有所放缓。2025年上半年共发行51家IPO,募资规模为3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及16%,尽管发行数仍在低位,但边际略有好转。到了2025年,这一政策风向出现了调整,监管开始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
6月18日,证监会印发了《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据悉,《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拟主要从三个方面建立配套机制:一是明确实施标准及程序;二是强化风险揭示;三是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如科创成长层公司股票或存托凭证实施特殊标识管理,在简称后增加标识“U”。投资者投资新注册的科创成长层企业需要签署专项风险揭示书,但投资存量未盈利企业则不受影响。
此外,证监会主席吴清还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6月27日,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申请获深交所受理,成为创业板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据悉,大普微主要从事数据中心企业级SSD产品的研发和销售,2022年至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4亿元、-6.17亿元和-1.91亿元。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平均每家IPO公司募资规模为7.3亿元,同比基本持平。2025 年上半年,市场平均的IPO承销及保荐费率为6.83%,较2024年的6.7%继续小幅提升,费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项目规模下滑,而承销费用相对刚性。
在承销业务方面,以上市日作为统计基准,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信证券成功保荐了6家IPO公司上市;中信建投证券和华泰联合证券并列第二,成功保荐了5家IPO公司上市;紧跟其后的是申万宏源、东兴证券、海通证券、民生证券等,保荐的IPO数量为2家至4家。
值得注意的是IPO项目撤否率大幅下降。据Wind统计,2025年上半年,券商共主动撤回77个IPO项目,撤否率为20%,较2024年的54%大幅减少。预计短中期内,券商股权投行类业务仍有待恢复,但从近期IPO集中受理(6月集中受理100余家)以及监管鼓励推进科创板投融资改革,进一步落实“并购六条”的行为来看,长期而言仍看好投行业务全产业链转型。
上半年IPO发行逐渐恢复常态化,但再融资实现边际好转,债券发行规模稳中有增,再融资规模在2025年迎来拐点。在新“国九条”强调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进一步完善发行制度、严格再融资审核把关的背景下,再融资规模已连续几年出现下滑。
随着2025年市场活跃度及投资者热情的显著提升,增发市场也有所回暖,2025年上半年再融资募集资金规模达到7255亿元,同比增长509%,其中,增发规模为6978亿元,同比增长613%,改善趋势显著。
本文刊于09月06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