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节目破打卡套路,需从三方面构建沉浸式体验:深挖地域特色题材,融合文化、科技等多元元素,借新技术提升观赏性;设互动环节、推行观众共创,强化观众参与感;邀专家解读文化、结合居民生活展传承,以情感表达引发共鸣。同时需打造专业团队,保障内容质量与创新,实现从表面观光到深度体验的升级。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从“走马观花”到“沉浸式体验”,文旅节目如何跳出打卡套路?
文旅节目破打卡套路,需从三方面构建沉浸式体验:深挖地域特色题材,融合文化、科技等多元元素,借新技术提升观赏性;设互动环节、推行观众共创,强化观众参与感;邀专家解读文化、结合居民生活展传承,以情感表达引发共鸣。同时需打造专业团队,保障内容质量与创新,实现从表面观光到深度体验的升级。
文旅节目发展现状与打卡套路困境
(一)发展历程与现状
文旅节目早期以风光纪录片、旅游资讯类节目为主,聚焦自然景观与旅游信息介绍。随着时代发展,节目逐渐融合真人秀、文化体验等元素,形式愈发丰富。近年来,依托文旅融合战略,文旅节目进入黄金发展期,各大平台推出涵盖文化探秘、乡村振兴、城市漫游等领域的作品,满足不同观众需求。
(二)打卡套路的表现形式
1. 景点堆砌式打卡:许多节目按固定线路罗列热门地标,嘉宾短暂停留后便匆匆赶往下一地点。如某介绍北京的节目,一天内串联故宫、天安门、八达岭长城等景点,仅简单提及历史背景,未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观众无法真正感受景点魅力,易产生审美疲劳。
2. 游戏娱乐主导,文化内涵缺失:部分节目为吸引流量,过度侧重游戏竞技环节。某文旅真人秀在历史文化名城拍摄时,将大量篇幅用于古城街道跑步、古迹旁猜谜等游戏,忽略城市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色,背离文旅节目核心价值。
3. 千篇一律的叙事模式:多数节目沿用“抵达目的地—介绍概况—游览体验—总结感受”的固定框架,缺乏个性与创新。这种套路化叙事无法展现不同地区的独特性,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三)打卡套路的负面影响
1. 观众审美疲劳,节目吸引力下降:同质化内容让观众频繁接触相似场景、游戏与叙事,逐渐失去兴趣。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文旅节目收视率、播放量及观众满意度均呈下滑趋势,与打卡套路泛滥密切相关。
2. 文化传播效果不佳:文旅节目本应承担文化传播使命,但打卡模式下,文化元素仅作为点缀,观众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文化传播价值大打折扣。
3. 制约行业发展:制作方依赖套路走捷径,不愿投入精力创新,导致节目质量停滞不前,阻碍文旅节目行业的长远发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缺乏创新的节目终将被淘汰。
文旅节目
跳出打卡套路的成功实践
(一)《山水间的家》:深度体验乡村生活,挖掘乡村文化
作为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深入全国乡村,通过嘉宾的深度体验,展现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与发展变迁。嘉宾住进村民家中,参与采摘、制茶、民俗庆典等日常活动,在劳动与生活中感受乡村质朴之美,挖掘文化内涵。
如嘉宾前往山区古村落,跟随村民学习传统工艺,了解传统文化历史传承。节目还通过展示古村落建筑风格、民俗风情,让观众领略乡村独特魅力。这种模式打破传统打卡套路,呈现真实鲜活的乡村世界,既让观众感受乡村文化与自然之美,也传递乡村振兴理念,激发观众对乡村的关注与热爱。
(二)《花儿与少年 同心季》:聚焦情感交流,展现旅行中的温暖与成长
作为明星旅行真人秀,《花儿与少年 同心季》以“青春”为核心,弱化游戏娱乐环节,侧重嘉宾间的情感互动与成长。嘉宾共同制定旅行计划、应对突发问题,分享旅行中的喜怒哀乐,展现青春活力与团队温情。
例如,行程受阻时嘉宾们未相互抱怨,而是齐心协力、互相照顾,在困境中彰显团结与友爱。节目还通过趣味任务增进嘉宾间的信任与了解,打破传统旅行真人秀的娱乐化套路,呈现温暖正能量的旅行故事,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让观众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力量。
(三)《向山海出发第三季》:真实记录决策过程,呈现旅行的多样与未知
《向山海出发第三季》作为旅行纪实节目,以“真实记录旅行决策”为特色,打破固定行程模式。嘉宾在旅行中直面交通不便、住宿困难、天气变化等问题,自行寻找解决方案,展现旅行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节目通过真实记录,让观众看到旅行中的挑战与勇气,传递积极应对困难的态度,跳出传统旅行节目的套路化叙事。
(四)《登场了!丝绸之路》:融合历史与现代,打造沉浸式文化之旅
《登场了!丝绸之路》以丝绸之路为主题,通过嘉宾的实地探访,串联起丝路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价值。嘉宾沿丝路穿越多国,与当地居民互动,体验古代贸易场景与文化交流活动,同时结合现代视角解读丝路的当代意义。
节目设置古代贸易模拟、丝路美食体验等互动环节,让嘉宾深入感受古代丝路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交融。这种模式打破传统文化节目的枯燥感,为观众打造沉浸式文化之旅,激发观众对丝路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文旅节目实现
沉浸式体验的策略
(一)创新节目形式与内容
1. 挖掘地域特色题材:从各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角度切入,寻找独特内容。如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展示传统服饰、音乐舞蹈、民俗活动,凸显地域文化魅力。
2. 融合多元元素:将文化、历史、体育、科技等元素结合,打造丰富内容。例如,将文化体验与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结合,增加节目趣味性与互动性。
3. 运用新技术:借助VR、AR、AI等技术提升观赏性。如通过VR技术让观众“置身”古代建筑,利用AI提供个性化节目推荐与互动服务,增强沉浸式体验。
(二)强化观众互动与参与
1. 设置互动环节:通过线上投票、话题讨论、线下体验活动,鼓励观众参与。如节目播出时在社交媒体发起旅行故事分享话题,或组织观众参与节目中的文化体验活动。
2. 采用共创模式:邀请观众参与节目策划、拍摄与制作,如征集观众旅行创意融入节目,或邀请观众担任嘉宾参与录制,激发观众创造力。
3. 建立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在线访谈收集观众意见,根据反馈优化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与观众满意度。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1. 邀请专家解读:邀请历史学者、文化专家参与节目,解读文化背后的故事与意义。如让专家讲解历史遗迹的背景,帮助观众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2. 结合居民生活:通过记录当地居民的生活与文化传承,展现文化生命力。如拍摄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民俗节日庆典,呈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注重情感表达:通过嘉宾与居民的情感互动,传递温暖与感动。如讲述嘉宾旅行中的成长感悟、当地居民的感人故事,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四)打造专业制作团队
1. 培养与引进人才:加强旅游、文化、影视制作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升团队素质。如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引进资深旅游专家、影视制作人。
2. 加强团队协作:建立完善协作机制,明确分工、加强沟通,确保节目高效高质量制作。如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全程跟踪节目制作流程。
3. 鼓励创新:设立创新奖励机制,开展创意研讨会,激发团队创新热情,推动节目在形式、内容、技术上实现突破。
文旅节目从“走马观花”到“沉浸式体验”的转变,是时代发展与观众需求升级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打卡套路的困境、沉浸式体验的价值及成功案例,可见创新形式内容、强化观众互动、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专业团队是节目突破的关键。
未来,随着观众对节目品质要求的提高与科技的进步,文旅节目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期待更多制作团队勇于创新,打造优质多元的文旅节目,让观众在屏幕前“身临其境”感受世界魅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