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濮阳老城与新城的交界处,常有老人指着某片高楼林立的区域念叨:“以前这儿都是庄稼地,油田的钻井队一过来,机器一响,城市的骨架就慢慢搭起来了。”
2025年,中原油田迎来发现50周年,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豫北城市,正站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节点上,回望由“油”铺就的变迁路,也探寻着跳出“油”字的新远方。
01/
钻井声烟火气:五十年的人间烟火
![]()
1975 年,濮阳县文留地区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 —— 中原油田第一口高产油井诞生。
此后数年间,数十万石油人从新疆、四川、青海等地奔赴这片黄土地,他们带着钻井架、勘探仪,也带着家乡的面碱、香料和饮食习惯,在田野间搭起帐篷,也点燃了这座城市的第一缕“烟火气”。
那时的濮阳,还只是豫东北的一片乡村聚落,当地人的餐桌上,多是玉米面窝头、酱锅饼、白胡辣汤、红薯稀饭,偶尔的白面馒头已是稀罕物。石油人的到来,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美食的“百宝箱”。
![]()
西北来的师傅带着做饸饹面的手艺,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支起大锅,荞麦面在压力下从漏勺中挤出,落入沸水,捞出后浇上羊汤,成了寒冬里最暖的慰藉;
四川的女工把家乡的辣椒、花椒装进布袋带来,用简陋的灶具做出担担面,麻辣鲜香的味道,让北方的寒风都多了几分热辣。
![]()
如今的新华街已经成濮阳特色小吃一条街,里面五湖四海的小吃慰藉了几代油田人。这些外来美食并未“水土不服”,反而与濮阳本地饮食悄悄融合。青海石油人带来的酿皮,被当地人加入本地的面水、脆生生的黄瓜丝,再淋上用芝麻酱、蒜汁调的酱汁,成了 “一机厂凉皮”,如今在濮阳的街头巷尾,仍能看到排队买凉皮的人群;
井下作业区的工人把北方的面食做法与南方的调味结合,做出的 “井下凉皮”,成了几代濮阳人的味觉记忆。
如今的濮阳,随便走进一家小吃店,既能吃到本地的壮馍、糟鱼,也能尝到带着油田印记的各地美食,一口下去,是五湖四海的味道,也是一座城市的包容。
![]()
除了美食,石油人也改变了濮阳的“衣食住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油田工人的 “的确良” 衬衫、蓝色工装是最时髦的穿搭,当地人看着羡慕,慢慢也开始追求更整洁、更时尚的衣着;
过去的濮阳,道路多是土路,下雨就泥泞不堪,油田为了运输设备,修起了第一条柏油路,随后,城市的道路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如今的濮阳,绿城路、黄河路、中原路、卫都大道等主干道宽阔平坦,串联起老城与新城;长庆路、盘锦路、大庆路、玉门路。。。依然存藏着油田人的记忆;
油田职工的 “家属院” 是最早的楼房,红砖红瓦碎花墙,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如今,家属院周边建起了高楼大厦,居民小区里绿植环绕,曾经的 “帐篷城”,早已变成了宜居的 “花园城”。
02/因油而建多元共生:城市的突围与生长![]()
濮阳的建市,本身就是油田发展的直接结果。
1983 年,为了服务中原油田开发,国务院批准设立濮阳市,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与油田紧密相连。
油田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人口和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濮阳从一个农业县,快速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
在濮阳的经济版图上,石油化工产业长期占据核心地位。中原油田的勘探开发,带动了本地石油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油独大” 的产业结构也让濮阳面临挑战。近年来,濮阳开始主动 “突围”,在依托油田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
如今的濮阳,不再只闻“油味”。在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氢能产业园里机器轰鸣,依托油田的天然气资源和化工产业基础,濮阳正在打造 “中国氢城”,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穿梭在城市街头,加氢站逐渐普及;
在濮东产业集聚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扎堆,昔日的石油装备厂,如今开始研发智能钻井设备、新能源装备,从 “石油装备” 向 “智能装备” 转型。
城市的发展,也让“油地融合” 有了新的内涵。过去,油田与地方是 “各管一块”,如今,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度合作。
![]()
油田的学校、医院向地方开放,地方的道路、公园为油田职工提供便利。在濮阳的街头,“油地一家亲”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默契 ——老人在油田的广场上跳广场舞,油田的孩子在地方的学校里读书,油地居民一起逛超市、看电影,早已不分彼此。
03/
五十年下一个五十年:濮阳的远方与期待
站在中原油田发现 50 周年的节点上,濮阳的未来,既有对 “油” 的传承,也有对 “新” 的探索。
对于濮阳人来说,油田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那种石油人敢闯敢试、艰苦奋斗的精神,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濮阳发展的动力。
未来的濮阳,“油” 仍将是重要的支撑。中原油田正在推进智能化勘探、绿色开采,提高油气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依托油田的化工产业基础,濮阳将继续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而在 “新” 的赛道上,濮阳的氢能产业、智能装备制造、文旅产业等正在加速成长。
![]()
作为“中华龙乡”,濮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987 年,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距今 6400 多年的 “中华第一龙”,将中国龙文化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过去,因为油田的光芒,濮阳的文旅资源并未被充分挖掘;如今,濮阳正在把 “龙文化” 与 “油田文化” 结合,打造特色文旅 IP。
在中原油田旧址,一些废弃的钻井架、老厂房被改造成 “石油文化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油田的发展历史;在西水坡遗址,“中华第一龙” 博物馆正在筹建,龙文化主题公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未来,濮阳或许能走出一条 “工业文旅 + 历史文旅” 的新路子,让更多人知道,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不仅有 “钻井声”,还有 “龙文化”。
![]()
对于生活在濮阳的人来说,未来的日子,是更便捷的交通—— 郑济高铁已经通车,濮阳融入了郑州 “一小时生活圈”,未来,更多的高铁、高速公路将让濮阳与外界的联系更紧密;
是更优美的环境 —— 濮阳是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未来,城市的公园、绿地会更多,空气会更清新;
是更丰富的生活 ——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不用再背井离乡;老人的养老设施更完善,孩子的教育资源更优质。
五十年前,钻井声打破了黄土地的宁静,濮阳从田野中崛起;五十年后,这座城市正带着“油”的印记,向着“新”的远方出发。
中原油田与濮阳的故事,不是一段历史的结束,而是另一段精彩的开始 —— 未来的濮阳,会是一座既有工业底蕴,又有文化魅力;既有 “烟火气”,又有 “科技感” 的城市,而这一切,都始于五十年前那口油井的轰鸣,始于几代石油人与濮阳人的共同坚守与奋斗。
编辑:玉璐 审核:洪博
策划:诗和田野传媒内容创作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