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在南海悄然落幕。
菲律宾的补给船终于靠近了仁爱礁,完成了食物、水和燃料的投送。
但这一次,它们不再喊话、不再强闯,而是按照中方规矩,提前通报、接受检查、全程配合,中方在监控、识别、核查后,选择了有条件放行。
这不是菲律宾第一次补给,但却是它第一次低头。
从1999年将马德雷山号搁浅在仁爱礁至今,菲律宾在这块中国领土上经营了二十多年,靠着一艘破旧军舰维持存在感。
现在,它应该可以明白一件事,仁爱礁不是它说了算,哪怕是送口吃的,也得先过中国这一关。
那么,菲律宾为何突然转变态度?中方又为何允许补给?
1999年那次坐滩,菲律宾自导自演,声称军舰突然故障,必须搁浅。
可实际上,这艘名为马德雷山号的登陆舰,已经服役超过半个世纪,早就是一艘锈迹斑斑的老船。
菲律宾的真实目的,是赖着不走,在仁爱礁上制造既成事实。
但这招并不高明,中国早已洞悉,冷静应对,既不拔船也不动武,而是通过法律、外交和实控行动,稳稳地握住了主动权。
现如今,补给问题成了这场博弈的焦点,从去年开始,中方对菲律宾的补给行为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控。
每一次运送物资,都要通报并接受核查,只要发现夹带建材、拒绝检查,那么等待它们的只有拦截和驱离。
这一年多来,菲律宾多次尝试突破,却屡遭失败。
从2024年6月到2025年9月,菲律宾最初还能每月来一次,到后来,补给的时间越拉越长。
2025年5月16日到9月5日,整整112天没有送上一粒米、一滴水,坐滩的士兵只能靠钓鱼、雨水维生,连人员轮换都做不到。
补给失败,不是一次两次,而是至少五次。
尤其是2025年8月底到9月初,菲律宾连续多次尝试通过兵分三路的方式突进,它们关闭了AIS信号,试图用渔船、民船混入补给队伍,用所谓人道补给打掩护。
不仅如此,菲律宾还派出了巴佳凯号、马拉帕斯卡号等主力船只,从多个方向试探。
但中方早已做好了准备,海警、渔船、民兵船早就形成了天罗地网的封锁圈,无人机、雷达、AIS系统全程监控,甚至在潟湖外部署了南拖185号拖船,释放出清晰信号,这艘破船,迟早要拖走。
菲律宾这才意识到,硬闯只是自讨苦吃,每一次失败,不但没有突破,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于是,它改变了策略。
2024年7月,中菲之间签署了一份临时性补给协议,菲方如果愿意提前通报、接受中方现场核查,中方可以在人道原则下予以放行,这个协议,其实是对中方实控权的认可。
2025年9月5日,菲律宾终于照做了。
补给船提前发通报,接受现场检查,明确无建材,才得以靠近仁爱礁,至始至终,没有发生冲突,也没有所谓的对峙。
而菲方对外发布的消息则非常低调,刻意回避了中方检查中方放行等细节,只说补给成功。
这种低调,其实是一种服软,菲律宾政府清楚,国内的社会情绪已经被压得很重,物价上涨、失业严重、渔业受限、旅游下滑,这些都是中菲关系紧张的直接后果。
而政治内部,现任总统马科斯和杜特尔特家族的斗争,更是让局面雪上加霜,马科斯甚至在9月6日的采访中,当众落泪,说百姓太辛苦。
这场眼泪秀,既是对内的安抚,也是对外的示弱,马科斯想借此告诉外界,菲律宾是被动的,是无奈的,是人道主义的代表,可现实是,如果中方没有点头,哪怕一瓶水都送不进去。
菲律宾的每一次补给,从一开始的夹带建材硬闯突进,到后来通报检查按规矩来,其实已经说明一切。
而美国,虽然试图在背后撑腰,却始终没有掀起波澜。
2025年9月3日,美澳加三国在黄岩岛附近进行联合演习,声势浩大,可中方并未理会,只通过常规手段维护海域稳定。
美国的妙手项目、社交平台舆论战、菲律宾国内的亲美势力,都没有改变中方的节奏。
仁爱礁的问题,从来就不是菲律宾单方面能解决的。
从它主动请求放行并接受中方检查的那一刻起,规则已经重新定义,补给不是不能送,但必须尊重中国的主权。
马德雷山号仍旧坐在那里,但那只是一艘破船,一艘随时可能沉没的人质船。
中国不急于拖走,也无须强行动手。
每一次风化、每一次漏水,都是时间对菲律宾的回答,拖船南拖185号的出现,只是提醒,我们可以等,但绝不会放弃。
对外,中方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对内,持续强化海警巡逻、法理支持、实控部署。
通过实际行动、外交话语和技术封控,中方已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既不挑衅,也不退让,而是以实力说话,以规则树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