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档案里的山东抗战》拍摄:周书政
在纪录片《档案里的山东抗战》拍摄前,我们的总导演朱军老师告诉我们,这个片子是对我们摄影组的一次大练兵,也是对我们年轻人的一次思想教育。作为一名新入职一年的摄影师,在接到这个拍摄任务时,我认识到这是一项艰巨的拍摄任务。作为一部讲述我党领导山东抗战的厚重历史题材纪录片,我深刻意识到我所拍摄的不仅仅是纪录片中一个个的镜头,更是对这段历史的见证,我便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踏上了拍摄之旅。
在前期准备的时候,我们便对山东抗战的历史进行了一些学习,在到达拍摄现场真正面对这些历史遗迹的时候,我对自己所拍摄的镜头提出了要求:镜头要有张力,拍摄的镜头要有敬畏感。在拍摄中,涉及到大量的纪念碑、英雄雕像、历史建筑的拍摄,例如范筑先烈士纪念馆、沂蒙山小调纪念碑、大众日报创刊地旧址等,面对这些历史标志性场景,我们给摄影机换上了超广角镜头,降低机位,贴近被拍摄的对象。在超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下,画面极具张力,仰拍的视角,拍摄的视角就像一位游客真正站在现场去瞻仰烈士纪念碑一样,更有一种敬畏感。
航拍镜头要参与叙事,航拍不仅仅只是用来拍摄转场用的大场景镜头。在传统的拍摄中,航拍镜头常用在开头和结尾或者中间的转场镜头中,很少参与叙事。在这次拍摄中,我们尝试让航拍镜头具有叙事的功效。
例如在拍摄大青山突围纪念碑这组纪念碑镜头中,我们在拍摄全景镜头时,拉远了飞机和纪念碑的距离,镜头带着前景的树木横向移动,使用飞机的三倍长焦进行拍摄,压缩了空间关系,使得纪念碑更加贴近观众。在拍摄另一组纪念碑特写时,我们依旧使用飞机的三倍长焦贴近纪念碑拍摄,在这个场景下地面机位使用长焦镜头拍摄特写只能仰拍,角度也很侧,但无人机在高空中的特写镜头更为平视,更能清晰地展现纪念碑上烈士雕像的内容。在拍摄山东省战工会旧址的镜头时,由于这是一个大范围向前移动的镜头,无人机向前移动相比于摄影机更方便也更稳定。航拍不仅仅是在天空中拍摄,拍摄天空中的视角,更应该降下来拥有叙事的效果。
在拍摄完成后,总导演朱军老师让我尝试着剪辑一集,看看自己拍摄的镜头好不好用。这次剪辑使我充分认识到了精准拍摄的重要性,后期剪辑时我发现这些镜头衔接得很好也非常好用,镜头一个是一个,不用一个个地去挑选镜头了,方便了后期剪辑。这次拍摄,既是对我所学专业的一次实践检验,更促使我学习进步,让我知道了哪些镜头在纪录片中好用,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纪录片工作者的使命,远不止于技术的精进。每一次快门的按下,每一帧画面的捕捉,都是对历史的凝视与对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