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三位大二学生完成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六天、以“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中,他们前往家乡及周边乡村开展实地调研,探索能源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并分享了在实践中的所见所感。
初次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们既期待又略显紧张。在学校提供的多样选题中,他们最终选择了“赋能乡村振兴”,希望通过专业视角观察乡村能源、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曹翰林表示:“我们专业涉及能源与动力工程,这次实践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结合,直观理解现代电力系统对乡村发展的支撑作用。”
实践中,曹翰林前往河南省固始县祖师庙镇供电所进行调研。在工作人员陪同下,他重点考察了35KV变电站的结构、核心设备及日常运维流程,同时了解了近年用电负荷变化趋势。
图一 祖师庙镇35KV变电站实拍
变电站作为区域电网的关键枢纽,其功能布局清晰:主变压器承担电压等级转换,高压开关设备(如断路器、隔离开关)形成电能分配与安全隔离的核心网络;继电保护装置实时监控,确保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切断电源。控制室内,运行人员通过控制系统远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同时配合巡检记录关键参数。整个运维流程规范且科学,包括周期性检查、红外测温预防潜在过热点、设备清扫以及严格执行倒闸操作,保障了电网安全与稳定运行。
调研中了解到,整体用电负荷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其中工业与规模化农业用电增速尤为明显,反映出当地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居民生活用电增长平稳,体现了乡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图二 供电所运行场景实拍
通过近距离观察电网运维,曹翰林深刻感受到现代化电力设施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稳定的电力不仅保障了居民生活和生产用电,更为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和乡村小微企业提供了可靠能源支撑。专业化的运维体系也展示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实践结束时,曹翰林感慨:“看到电网如何高效运行,理解了乡村振兴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技术和专业力量正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他两位同学也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专业知识与乡村建设结合的价值,激发了投身乡村建设的使命感。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梳理了乡村在能源供应、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挑战。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用专业视角分析变革,展现了中国石油大学学子关注社会、投身实践的精神风貌,也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人:中国石油大学赴乡调研队 曹翰林 张聪睿 徐金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