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三位大二学生结束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六日、以“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调研中,三位学生通过深入金岭镇等地实地考察,见证了乡村在产业、生态与能源方面的转型与发展,并分享了这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
初次参加社会实践,三位学生难免带着一丝好奇与期待。在学校提供的多样选题中,他们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赋能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张聪睿表示:“我们专业涉及能源与动力工程,这次实践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问题结合,探索工业生产、能源利用与乡村生态的结合点,意义非常贴合专业发展。”
实践初期,学生团队编写了一份针对乡村能源与生态发展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首轮发放,强调保密性与真实性,以获取村民最真实的反馈。初步分析显示,乡村地区在废弃物处理、清洁能源使用以及农业生态改良方面存在明显需求,也为后续实践方向提供了参考。
实践期间,张聪睿深入招远市金岭镇世纪能源厂区东南角的沼气工程站。在站内人员的陪同下,他重点观察了以豆渣、薯皮等生产废弃物为核心的资源化处理系统。该设施通过厌氧发酵工艺将有机废料转化为清洁能源,核心流程包括:
1. 发酵原料经固液分离后,固态物(如豆渣纤维)进入搅拌罐,液态废浆通过调节池控制酸碱度;
2. 恒温厌氧发酵罐维持38℃中温环境,期间产甲烷菌群将有机物分解为沼气;
3. 净化后的沼气输送至厂区锅炉房掺烧,日均替代燃煤量相当于厂区蒸汽产能的15%;沼液经无害化处理用于周边农田灌溉,残余沼渣制成有机肥包。
这一系统高效处理了大量食品加工废料,彻底消除了金岭镇曾经面临的豆渣露天堆积污染问题。沼气掺烧减少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了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的绿色转型。免费提供的沼液成为农田土壤改良剂,周边村民反馈番茄病害率明显下降,体现了工业废料向农业资源的价值转化。该工程通过重构“废料—能源—肥料”的物质流,形成技术闭环,实现企业环保成本降低与乡村环境治理效益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与此同时,其他两位同学分别前往周边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开展实地调研,围绕“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进行了深入观察。调研显示,当地通过产业链延伸、土地流转及合作社机制,促进农户收益多元化;生态与能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如沼气工程与有机肥推广,也在改善农业产出与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人完成各自实践任务后聚集讨论总结,张聪睿表示:“亲眼看到工业生产与生态治理结合的实际效果,我才真正理解乡村振兴不仅是政策部署,更是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在乡村落地的体现。”其他同学也认为,此次实践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发展的价值,激发了对未来投身乡村建设的责任感。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系统梳理了当前乡村在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农业生态改良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学生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专业视角感知乡村变革,展现了中国石油大学学子关注社会、投身实践的精神风貌,也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人:中国石油大学赴乡调研队 张聪睿 曹翰林 徐金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