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三亚市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内炉火熊熊、陶香四溢,由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海南乡投教育控股承办的“匠心传承·三亚市2025年黎陶技艺创新大赛”在此成功举办。15名来自三亚市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乡土文化能人黎陶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以陶为纸,将传统黎陶技艺与现代生活美学深度融合,呈现了一场“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非遗实践盛宴。三亚市农业农村科教科詹夏源、涂聂,省级非遗传承人符秋莲、董亚风,以及市级非遗传承人符美愉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团,从技艺传承、创意设计、市场潜力等多个维度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审。本次大赛以“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为核心,要求学员完成从泥料制备、拉坯成型到装饰烧制的全流程创作。参赛作品聚焦生活器皿、文创摆件两大类别,充满原生创造力。
一等奖作品《双龙耳黎陶罐》(学员董佳佳):在传统器型基础上,特意加入了“双龙耳”的设计。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神圣、威严与守护,这样的造型不仅让陶罐整体更显饱满大气,更蕴含着创作者的心意——作为年轻一代,既要热爱黎陶文化,更要主动成为它的“守护者”,让这份技艺在手中传承并发扬。
二等奖作品《荷叶上的青蛙》(学员董露玉):从造型上看,此黎陶形似荷叶,借鉴了青蛙与荷叶的组合,传递出鲜活的气息。在黎族文化里,蛙常被视为吉祥、多子的象征,寄托着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对自然生灵的期许和喜爱,希望家族人丁兴旺;而荷叶造型则寓意着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体现了黎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展现了黎族制陶工艺中独特的审美与文化内涵,承载着黎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是黎族文化传承与表达的重要形式。
二等奖作品《荷间蛙嬉,鱼逐陶梦》(学员董绍益):陶器上的荷叶、荷花、青蛙、蜻蜓、双鱼雕刻,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双鱼图代表着繁殖能力强,和青蛙一样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表达人们对婚姻美满、子孙繁衍的祈愿。该作品展现了手工艺人的技艺和现代的审美,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水、陆、空动物元素的应用,蕴含了对水、陆、空运输的期许,希望黎陶能够运送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认识到黎陶的魅力。
二等奖作品《蛙绕星池陶》(学员符玲慧):它的形状是一颗饱满的五角星,星星象征着宇宙、秩序和方向;泥土象征着大地、母亲和本源;青蛙象征着生命、雨水和繁衍。天、地、人,宇宙万物,就这样巧妙地融合在一件日常陶器之中。它诞生于泥土,一个用泥土捏成的星星上,跳跃着五个祈愿的青蛙,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民族如何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审过程中,专家团不仅中肯点评,更亲身示范、谆谆教诲。省级非遗传承人符秋莲现场示范泥料调配技巧,并强调:“黎陶的‘灵魂’在于泥料的天然质感,创新不能依赖化学釉料,而要通过控制烧制温度和气氛来呈现自然色彩。”她将学员作品与传习所馆藏的清代黎陶进行对比,指出:“现代作品在形制上更简洁,但拉坯的厚薄均匀度、装饰的线条流畅度仍有提升空间,这需要长期实践打磨。”
本次大赛的顺利举行,标志着三亚市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乡土文化能人黎陶专题培训班圆满结业。三亚市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乡土文化能人黎陶专题培训班由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海南乡投教育控股承办,50名学员经过7天的系统化培训,完成了从“技艺学习者”到“产业开拓者”的蜕变。三亚市正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支点,撬动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杠杆,推动黎陶技艺从传统手工艺向文化创意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