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王衍的随从才刚从成都长途跋涉赶到洛阳。
他们原以为凭着后唐庄宗李存勖此前许下的免死承诺便能保住自家与君主的性命,却没料到一道下令诛杀的圣旨早已在送往驿站的途中。
这时,太监张居翰捧着圣旨走到众人面前,开口念道:王衍一家并从杀戮。
没人知晓,他悄悄改了圣旨,正是这个被刻意修改的字眼,悄无声息地从鬼门关前,拉回了一千多人的性命。
张居翰出生时,安史之乱已过去百年,节度使们掌控辖区的绝对权力,甚至父死子继,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连皇帝派去的官员都得看他脸色,但当时张居翰去当监军,反而帮着刘仁恭处理军政事务,甚至在边境冲突中出谋划策。
刘仁恭对这个太监格外看重,专门上书皇帝说居翰熟悉边事,留镇对国家更有利,硬是把他留了下来。
这在当时很罕见,要知道监军与节度使互相猜忌是常态,张居翰能得到刘仁恭的信任,靠的不是权力威压,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
朱温灭唐建梁,刘仁恭派张居翰去跟李克用商议共同对抗朱温。
李克用见到张居翰后发现他不仅懂军事,还对天下局势有独到见解,当即决定不放人。
他亲自给刘仁恭写信,说居翰是难得的人才,留在河东能为两国合作出力,刘仁恭虽不舍,最终还是同意了。
就这样张居翰从唐朝太监,成了李克用麾下的谋士,后来又辅佐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
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后没忘了张居翰的功劳,任命他为枢密使。
这个职位在唐宋时期权力极大,掌管全国军机要务,仅次于宰相。
一个太监能坐到这个位置,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可见张居翰的能力有多突出。
但李存勖是个复杂的君主,他打仗很厉害,灭了后梁、前蜀,却性情暴躁,动不动就杀戮,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李存勖派大军攻打前蜀,前蜀后主王衍是个昏君,整天沉迷酒色,军备废弛,唐军没费多大劲就打进了成都,王衍只能投降。
李存勖为了安抚人心承诺保王衍一族安全,还说要封他为扶风郡王,让他带着家眷、随从去洛阳居住。
王衍信了,带着他的妃嫔、大臣,还有普通的侍从、工匠,甚至老幼妇孺前去洛阳。
可就在王衍一行人走到半路时,李嗣源在河北发动叛乱,占领了不少城池,李存勖又急又怕。
他想王衍虽然投降了,但他以前是前蜀皇帝,要是跟李嗣源联手,我就会腹背受敌,越想越担心,李存勖决定诛杀王衍一族。
张居翰拿着圣旨宣读的时候手都在抖——一行两个字,意味着王衍带来的数千人都要被杀,其中大多是无辜的人。
他想起李存勖当初的承诺,又想到那些跟着王衍奔波的老弱妇孺,心里很不是滋味。
杀降在古代是大忌讳,白起坑杀赵卒、项羽杀秦降兵,都落得千古骂名,李存勖现在要做的事比这些更过分。
但君命难违,张居翰要是直接抗旨,自己肯定会被杀,还救不了任何人,他反复看着圣旨上的一行,突然有了主意,第二天张居翰故意把一行念成了一家。
一行指的是所有随行人员,一家则只包括王衍的直系亲属。
负责执行的将领没多想,以为圣旨就是这样写的,最终只处死了王衍一家,其余一千多人都保住了性命。
张居翰改诏的事,按理说早晚会被李存勖知道,可奇怪的是李存勖什么也没说。
这背后既有当时的局势原因,也有张居翰自身的处境因素。
当时李存勖正忙着东征,手下的士兵大多不愿打仗,还经常逃跑投奔李嗣源,他的脾气变得更暴躁,这反而让军心更涣散。
后来他在洛阳城内被叛军杀死,连皇位都丢了,混乱中没人会去追究张居翰念错一个字的事。
另外,张居翰平时做人低调,跟大臣们关系都不错,没人愿意去揭发他。
他当了枢密使后从没有利用权力牟取私利,反而经常劝谏李存勖少杀戮、多安抚百姓。
比如唐军灭了后梁后,李存勖想把后梁的大臣全部处死,是张居翰劝他杀降会失人心,不如留着为己所用,这才保住了不少人的性命。
大臣们都知道张居翰是个好人,就算知道他改了圣旨也不会去告发。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当了皇帝,张居翰主动请求退休。
李嗣源早就听说过张居翰改诏救千人的事,对他很敬重同意了他的请求,还赏了他不少财物。
张居翰隐居在长安城外的寺庙里,直到79岁去世,得以善终。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太监都是奸佞小人,可张居翰却成了例外。
他虽然是太监,但他的权力不是来自控制皇帝,而是来自自己的能力——他懂军事、会谋划,能帮李克用、李存勖解决实际问题。
这跟那些靠讨好皇帝获得权力的太监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张居翰有仁心。
在乱世中人命如草芥,很多人只顾着争权夺利,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死活,可张居翰却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改诏救人。
在权力面前,保持善良和勇气,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温暖。
参考资料:
1. [宋]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张居翰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
2.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3.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后唐纪》(同光三年至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
4. 吴宗国:《唐代藩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 张国刚:《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8.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五代后唐宫廷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