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瑛生于1950年5月22日,原名叫张明瑛。
两岁时随母亲迁到北京,五六岁母亲改嫁,她也跟着改姓朱。
家庭条件不算宽裕,母亲是山东人,还曾被清室册封为旗人,但实际日子过得紧巴巴。
她从小就没法学钢琴,只能靠观察别人练来偷师。
小时候的朱明瑛,对艺术有股天然的亲近感。
1961年,她考进中国舞蹈学校,专攻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歌舞,还兼学中国古典舞、芭蕾和中国民间舞。
那时候报考的学生多得像潮水,她手里攥着两万多号的牌子,竞争激烈到只招七个人。
她挤了进去,这背后少不了母亲的坚持。
母亲身体有瘤子,却谁也没说,继续带着她四处练习和考试。
第一次考中国舞蹈学校没过,母亲不死心,拉着她加练基本功,一年后又去北京舞蹈学院,这次总算成了。
录取后,母亲的病瞒不住了,她叮嘱女儿要闯出名堂。
这话朱明瑛记了一辈子,母亲的付出像根刺,扎在她心里,提醒她不能松懈。
毕业后,她进了东方歌舞团,当起专业舞蹈演员。二十多岁时,转行唱歌,因为嗓子有点沙哑,被人叫“喇叭嗓子”,一开始声乐界不认可她。她不服气,1978年10月开始拜岑冰老师学声乐,还去语言学院听课,学唱外国歌。
1979年,她在北京中山音乐堂的亚非拉歌舞晚会上唱扎伊尔歌曲《愿大家都成功》,一下子引起注意。
1980年9月23日至24日,参加《新星音乐会》,唱扎伊尔民歌《咿呀呀欧雷欧》,这让她正式进入乐坛。
1981年,为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唱插曲《角落之歌》,还拿了文化部新创作品独唱青年演员表演奖。
同年获文化部优秀演员奖,1983年首届全国十大金曲评选最佳歌星第一名。
她的歌风融合了外国元素,能用多种语言演唱,到八十年代能唱26种,二十一世纪初增到31种。
1984年央视春晚是她事业的高光时刻。她连唱三首:《大海啊,故乡》《回娘家》《莫愁啊,莫愁》。
尤其是《回娘家》,半年内磁带卖了500万份,创下唱片业纪录。这歌原是邓丽君1982年唱的《小媳妇回娘家》,朱明瑛报成“河北民歌”引进内地。
春晚后,她红透半边天,但这喜气没延续到家庭。22岁时,她和青梅竹马的男友结婚,生了儿子王珏。
春晚后不久,夫妻感情不和,和平分手。儿子跟父亲,她没争吵,就这么结束了婚姻。
这段经历她很少公开谈,但从后来的人生选择看,她把精力转向了自我提升。
1985年,由文化部公派自费去美国学现代音乐。先在西太平洋大学拿表演艺术硕士,1987到1989年在伯克利音乐学院以全额奖学金获现代声乐表演文凭。
那几年她一边打工一边上课,适应美国生活,接触文化产业。
1986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89年获首届金唱片奖,1996年中国音乐十年成就奖,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特别贡献勋章。
1992年,她办了《92美国现代音乐演唱会》,把学到的带回国。留学让她眼界开阔,不再局限于舞台。
1995年5月23日,她回国创办北京明瑛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艺术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系统,还引介国际科技纪录片。
2003年创办北京国际艺术与科学学校,专注民办教育。2010年获教育部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学校获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奖。她逐步淡出演唱,转向教育和商业,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
儿子王珏也走音乐路,曾出专辑《王珏》,她指导他考进伯克利。
她的坚韧,源于母亲的教导,那句“要有出息,要有自己的事业”,成了她的人生指南。
她从没停下脚步,从舞台到商界,活出独立的样子。
参考资料
「红雨访谈」朱明瑛的歌舞世界 人民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