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孤独。
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谈到“被抛境况”,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并非由自己选择或决定的。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历史和文化环境中“存在着了”。我们不曾被询问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初始设置”。这种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已经在世中存在”,就是“被抛状态”。
正因为这种被抛是独一无二且无法替代的——没有人能代替你去死,同样,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去存在。你必须独自承担起自己的存在,为自己做出选择,并为自己选择的后果负全部责任。这种“无可替代性”或许就是孤独最根本的来源。
也就是说:我们作为独立的意识个体,被抛入一个必须由我们自己负责的世界,并最终必须独自离去。
这意味着什么?
或许意味着:人必须通过一系列选择来定义自己,塑造自己的“本质”。这种选择是自由的,但也是令人眩晕的,因为它没有先定的标准或答案。
也意味着:世界的意义并非预先设定好的,它需要被每个人自己来赋予意义,或者去意义化。
有句金句深入人心: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被抛入一座孤岛,这座孤岛是怎样的风景,有什么意义,或者想要去除怎样的意义,都需要被我们自身来赋予。
一如徐倩老师的叩问:你的孤岛上有什么?
孤独的三种形态
乍听孤岛,会联想到孤独的岛屿,孤零零、独立无缘的境地。有的人并不认同每个人都是孤岛的看法,认为我们生活在人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徐倩老师说,即使两个人是面对面在一起,在同一个环境,看着同一片风景,做着同样的工作,但这两个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也许一个人觉得阴天、多云的天气非常舒服,不会很晒;但紧挨在他身边的另一人却觉得阴天看着让人心情沉闷,还是大太阳天比较治愈。
我们正在谈论的孤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内在的空间,或者一个人真实的自我的模样。“孤”也许是独立,也许是孤零零,也许是寂寥,也许是清净。就像每个人的内在风景都是独属于自己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哪怕身处于关系中,也总有登上自己内在的岛屿与真实自我相遇的时刻。
有人问,如果一直待在关系里,身边总是有人陪伴着,自己也把这些关系紧紧抓在手里,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再是孤岛了呢?
徐倩老师认为,这与自己的孤岛上有什么有关。
如果一个人内在的孤岛上是一片荒芜,或者连这座岛本身都是若隐若现,时而能看见,时而看不见的,这或许意味着这个人内在的自我存在感是不强烈的,就像那座岛常年隐匿在大雾中。
在这种比较极端的、隐身的状态里,一个人可能无法看见自己的孤岛,无法看见真实的自己的内心,于是他可能会向外抓取关系。无论是抓孩子,还是抓伴侣,或者用外在标准来校对自己,用外在的成就或者与其他人紧密相连的状态来掩盖自己内心那座荒芜、模糊的孤岛。
这种忽隐忽现,也许与认为自己的存在不重要的信念有关。一个人对自己的感知是“我不重要”、“我存在或不存在都无所谓”,那他的孤岛很可能是一片荒芜,隐于大雾。
这种体验也很可能源于他曾经没有被在意过,没有被重要的人好奇、关注、陪伴过,于是他需要把真实的自己关在一个自己和旁人都不知道的黑暗空间里。徐倩老师说,这或许是一个人可以体验的最孤独的处境了。
反过来,孤岛也可以是一派生机勃勃、十分丰盛的模样。我们对“孤”这个字的感受,可能来自内心投射。孤岛并不意味着荒芜一片,这座岛上可以充满生命力,绿意盎然、鲜花满地,也可以生活着很多动物。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内心人格呈现给他人的样子。比如,你和有的人待在一起时十分自在、舒服,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内心很充盈。
因此,孤岛并不意味着这座岛屿上全是孤独。我们向内去看自己的孤岛时,体验到的种种感受都与内在的自我有关。有的人谈到寂寞,有的人谈到一种空落落的感觉,以及那种被落下、被排斥在外的感受。这些感受都与孤独的形状有关。
徐倩老师谈到三种孤独的形态。
一种是健康的孤独,在这种独自一人的体验里是有美好的感觉,还有空间能看看自己,这种孤独不会把内在的安全感撑破,相反是一种被兜住的孤独感。比如能与自己很好相处,自己一个人时能感到宁静、平和、放松、舒适。
另外一种是让人痛苦的孤独,是一种强烈地被抛弃的痛苦。这种痛苦会让我们无法待在跟自己的关系里,仿佛自己与世隔绝,被排斥在外。这种感受还会牵连出很多糟糕的感觉,比如自我攻击,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才会感到被外界和关系抛弃了。如果在这种孤独里无法耐受,我们可能就会想要逃跑,比如逃入一段不经思考的亲密关系里,或者逃入对物质的依赖:酗酒、暴饮暴食等,以此来麻痹痛苦的感受。
还有一种孤独与自我保护有关。比如突然遭遇重创,亲人离世或者生活出现重大变故,可能会需要一段独处的时间用来让自己静一静,退回到独自存在的空间里疗伤,以此来修复内在快要破碎的感觉。当然,能够退回到自己的空间里修复,也意味着这个自我空间是安全的。就像小孩子在早期内在建立的安全基地,孩子向外探索遇到挫折或者害怕了,会要回到妈妈怀抱里重新凝聚勇气和互动。这种充满爱和支撑的互动能让孩子内化一个安全的基地,长大以后受挫了也能回到这个内在空间自我修复。
因此,我们对孤独的感受,从某种角度呈现了我们与自己相处时的感觉,或者是我们对真实自我的感知。我们内在的孤岛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风景,或许你的孤岛在讲述的就是当你被抛到这个世间之后一路以来的种种体验,是你的内在故事,是一首由自己谱写的孤岛之歌。
《孤岛之歌》
如何内观自己的孤岛?如何感受自己的孤岛上有些什么?或者如何与那个内在的自己接触?
徐倩老师在之前的直播里谈到过几种方式,其中一种是借助别人的故事来感受自己。无论是读书、看电影、还是聊天所得,从其他人的经历和叙事里触碰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这样做能帮助我们看见自己?
我们的大脑或者说潜意识,是很有创造性的。当我们被孤独侵袭时,我们可能会恐慌,仿佛自己被困在荒岛之上,周围空无一人。孤独带来的复杂感受会在脑内瞬间写出一个剧本,情节还能无限外延。顺着自己孤身一人继续联想,或许会想到以前被孤立、抛弃的经历,再想到为什么是自己遭遇这一切,是不是自己太糟糕了,还是自己曾经被打压和忽略得太久了等等。
你看,一种感受,在一个个体身上能瞬间激活很多画面,这些画面被复杂的大脑以及潜意识的运作加工、编辑、改写成一系列的故事、脚本。叙事疗法有个观点: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这是说,你不是一个被抛弃的人,你只是被“被抛弃”这种感受影响了。
因此,我们其实可以用不同角度,重新改写、编辑自己的剧本,也就是获得一些新的视角来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内在世界。而借助他人的故事,就是在借助不同的视角。比如看电影、看纪录片,不仅仅能借助新的视角理解自己,还能够把银幕本身当作空白屏幕,通过“投射”和“共情”,来审视自我情感、欲望、恐惧和人生选择。也就是说观看别人的故事,本质上是一次安全的“人生模拟”。它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困境的范本、情感的宣泄、以及重塑自我叙事的可能性。
徐倩老师还谈到另一种方法,那就是进入到关系里,进入到自己感兴趣、热爱的事情和环境里。曾奇峰老师的金句之一就是:人格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新的客体关系经验。所有的问题也都是关系的问题,关系的问题都需要回到关系中去解决。
有时,我们无法靠自己的觉知和眼睛看到自己,自己的孤岛是大雾弥漫的。我们也无法想象自己的形状,但如果是处在一种关系的场域里,人与人之间不断投射、收回投射、借助对方的眼睛看见自己的模样和形状,在这些过程里或许我们反而能看见一部分自己。甚至有时候我们能看见一部分新的,从未出现过的自己。
如果把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似乎能构建起一种安全、抱持、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碰撞与接触的关系场域。9月14日,在深圳,有一场有弥联合心理主办的线下观影沙龙,由徐倩老师带领,一起观看一部名叫《孤岛之歌》的纪录片。
徐倩老师会和参与活动的大家,面对面地谈论孤独,从银幕内的孤独,到现实世界的孤独,再到每个人内心的那座孤岛。
《孤岛之歌》以五位女性的视角,通过她们的故事,传递每个人与孤独的对话。第一集里的90后摄影师宝妹,不愿再继续城市里机械的生活,搬到云南北部的一个村庄独自生活。她与自然为伴,种地、写诗、拍摄,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她认为“孤独是个好东西,让人成长的东西”。
徐倩老师谈到,在当下的时代洪流中,如宝妹一般能思考自己的处境,在意自己的情感,对自己有觉知、有选择,是十分宝贵的。外在的世界是既定现实,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改变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如何应对?是被洪流裹挟着向前,还是有所观察、觉知后做出选择?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能找到自己的节奏?聆听和允许按照内心的节奏来生活,还是必须满足外部规则才能感到安全?
第二位女主人公,早年被家庭长久忽视,但她一生都没有结婚,并且选择留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徐倩老师谈到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选择,为什么在家里最不受重视的女孩,选择用一生去陪伴和照顾父母。
9月14日的沙龙,正是想邀请大家一起面对面来讨论和思考这些问题。
本场直播时,现场观众提了很多与孤独有关的问题,孤独的背后关联的是一个人存在的方式,这个话题本身或许就能激活我们对存在的焦虑。所以当我们谈论孤独的时候,一定不仅仅是孤独本身,还充斥着内在世界的种种呼唤与回响。这一个下午是从孤独处找到一处缝隙,让参与者尝试着为自己的孤岛点亮一盏灯,看看岛上有着怎样的风景。
《孤岛之歌》第五集里的吉他手认为“活着的东西都是很费力的”,而相聚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一起共同体验和承托这种费力,从彼此身上汲取力量,获得新的视角。
带领者:徐倩
时间:9月14日(周日)下午2-5点
地点:深圳·南山区·前海印里俞欣书店
费用:398元/人,两人同行600元。
扫码图中二维码,即刻预约席位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