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时雨
剧焦编辑部原创
但丁的《神曲》应该家喻户晓。
但是真正看过、看完的人可能寥寥无几。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神曲》常被并列为欧洲「四大名著」之一,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黑格尔称《神曲》是基督教「中世纪之史诗」,历史学家们则把它视为「一部百科全书」,甚至是「解锁中世纪文明的钥匙」。
这么好的作品,不读好像说不过去。可真翻开那厚厚的原著,又难免会被劝退。
好在今天,《神曲》也被改编成了音乐剧,而且正在国内巡演,终于让我们有机会用最轻松的方式「读完」这部世界文学巨著了。
01 但丁的《神曲》好在哪里?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写于14世纪的叙事长诗。
但丁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自己在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并在心上人贝雅特丽齐的引导下游历天堂的旅程。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宏大的宇宙构建:一个结构严谨、秩序井然的宇宙体系由此诞生。
《神曲》全诗由《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部分构成,每部33篇,加上序曲共100篇,符合中世纪对「完美」和「三位一体」的痴迷。
而且,诗句采用环环相扣的三韵句,形式与内容达成了高度的统一。
音乐剧《神曲》剧照
但丁的想象力惊人!
他在诗中对三界的描绘既宏大又细致,几乎令人身临其境。
尤其是地狱九圈的设计,根据罪孽的轻重——从放纵、暴力到欺诈、背叛——层层递进,配以象征性的刑罚:淫欲罪人被狂风永远吹荡,象征欲望的失控;背叛者被冻在冰湖之中,寓意他们的心冷如寒冰。
这样的构思,成为后世无数的艺术、文学、电影和游戏不断汲取的灵感源泉。
但丁还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托勒密的天文学、阿奎那的神学都融合在诗篇中,《神曲》因而成为一部中世纪知识的「百科全书」。
读它,就像是在与整个中世纪最顶尖的智慧对话。
不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读《神曲》比读我们的「四大名著」要难得多。
一方面,它并非小说,而是一部叙事长诗,节奏更像吟咏和哲思,而不是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
另一方面,它满是宗教和欧洲文化的细节,对我们来说难免有些隔阂,所以读起来确实不轻松。
但是当它变成音乐剧被搬上舞台,《神曲》却立刻变得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音乐剧《神曲》剧照
02 音乐剧《神曲》很可以
音乐剧《神曲》于2018年在意大利首演。
随后就获得了意大利但丁学会金奖,还在2019、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珀耳塞福涅奖「最佳音乐剧」。
《神曲》似乎也是第一部来到中国大范围巡演的意大利音乐剧。
作为一部诞生于意大利的音乐剧,《神曲》在呈现形式上与我们熟悉的百老汇或者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
它现场的投影上直接标注了「Opera Musical」字样,直译是「歌剧音乐剧」。
这一称谓在欧洲舞台并不稀奇,许多欧洲的音乐剧,比如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都会在名字里加上「Opera」,以强调其「歌剧渊源」。
这种特点源于欧洲深厚的歌剧传统:大编制的交响、对声乐的高要求,以及对史诗或宗教题材的偏爱。换句话说,就是“把高雅音乐搬上大众舞台”。
这部来自意大利的《神曲》也不例外。
让我惊喜的是,这部音乐剧几乎每一首歌都很好听。
作曲家马尔科·弗里西纳来自罗马教廷圣咏传统,音乐自带庄严感。但他没有固守古典,而是把交响、摇滚、流行、歌剧揉在一起,让音乐的层次感鲜明而有张力。
地狱、炼狱、天堂三重境界的音乐层次格外分明。
在地狱,电吉他与强烈打击乐齐下,压迫与不安扑面而来。
到了炼狱,音乐转为忧郁又抒情,钢琴与木管声部交织出痛苦与希望的氛围。
天堂段落则彻底回归歌剧与宗教传统。女高音在管风琴与合唱的托举下唱响,最后贝亚特丽齐的咏叹与合唱交织,舞台上投影出耀眼的圣光,场面几乎像一场礼赞。
音乐剧《神曲》剧照
当然,人物也有专属的「音乐性格」。
但丁、维吉尔、贝亚特丽齐唱的是扎实的歌剧式咏叹;地狱里的卡戎则用摇滚唱法和嘶吼的笑声制造粗粝反差。
舞台几乎没有对白,故事全靠唱段推进。
咏叹调、二重唱、合唱、宣叙调层层叠加,架构接近歌剧,但表演与呈现方式又很「音乐剧」。
正是这种混搭,让古典文本焕发出了意想不到的流行魅力。
03 一切都是因为「爱」
《神曲》谈的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学,而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旅程:从黑暗与迷茫一路走向光明。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爱。
哪怕听不懂意大利语,仍然会被音乐与舞台的氛围完全裹挟。故事的力量不在书页里,而在现场中。
从开场那一幕起,这种力量就已经开始酝酿:光幕拼接出人生百态,圣女的吟唱随之响起……
但丁缓缓走上舞台,落座书桌,提笔写下「La Divina Commedia(神曲)」。
字迹投映在幕布上,随着笔划生成,树木在光影中生长。观众仿佛被带进了那片「幽暗的森林」。
音乐剧《神曲》剧照
看到最后,你会感到这部音乐剧就像是欧洲经典艺术的一次汇聚与浓缩。
舞美设计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把但丁笔下的场景一一再现。特别是3D技术的应用,让现场的真实感几乎可以被「触摸」。
更难得的是,整体画面的结构和编排也很明显带有欧洲油画和壁画的气质,让你在看表演时仿佛也在欣赏一幅幅中世纪的美术作品。
当然,舞蹈也没有缺席。
只是与百老汇或西区音乐剧的传统不同,《神曲》里的歌与舞常常由不同演员完成。如果换作英美音乐剧,这样的处理或许会带来情绪体验上的割裂感,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却与氛围又十分契合。
歌与舞彼此呼应,像是共同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壁画。
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单纯在看一场音乐剧,而是走进了一座剧场版的美术馆,甚至短暂地穿越到了中世纪。
音乐剧《神曲》剧照
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堂,音乐剧《神曲》不仅在舞台上把但丁诗中的世界更加直观地呈现给了我们,还把文学和舞蹈、音乐、油画等众多经典艺术形式无缝融合。
即使「艺术盛宴」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但是我真的还是想用它来描述这部音乐剧。
这些丰富的艺术手段并非单纯的炫技,而是把《神曲》的精神落到观众眼前,变得具象而可触。
舞台写下的,不只是但丁的跋涉,更是一则关于爱、自由与希望的普世寓言。
但丁并不是完美的英雄。他会害怕,也会迷茫,但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光明。正是这种脆弱,让观众与他的旅程产生了共鸣。
这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学宣讲,而是一段属于普通人的故事。在这场旅程中,天堂不再是神的赏赐,而是人心在爱与理性的力量下缓缓点亮的光。
音乐剧《神曲》剧照
当最后的合唱响起,舞台传递的不是高悬的神圣,而是一种贴近心口的温柔。
神,不在天外,而在我们自身,成为我们的来处与归途。
L'Amor che move il sole. L'Amor che move le stelle. L'Amore!
爱,移动太阳。爱,推动群星。爱!
编辑 | 摸戏校尉
剧焦编辑部原创
音乐剧《神曲》本轮中国巡演还剩上海站和杭州站,大家留意哦!
上海站
时间:2025年9月11-14日
地点: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杭州站
时间:2025年9月18-21日
地点:杭州金沙湖大剧院·歌剧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