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日:用爱编织社会温暖
善意在九州大地流转、爱心扎根于社会角落。每年9月5日,是承载着全球互助精神的国际慈善日,同时也是“中华慈善日”的纪念节点。2012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9月5日确立为国际慈善日,以纪念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的逝世,旨在动员全球力量通过慈善行动帮扶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凝聚全球对团结互助价值的认同。自此,这一节日成为传递慈善力量的重要载体。
中华慈善日:十年之约与向善使命
2025年9月5日是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今年的主题为“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旨在每年定期相对集中地开展慈善宣传教育,在中国全国层面普及慈善法律法规,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爱心总动员,引导、鼓励人们义行善举,形成慈善氛围。它承载着规范慈善事业、唤醒全民善意的使命,既是我国慈善法治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亿万民众参与互助的精神纽带。
慈善法治化:从萌芽到制度筑基
中华慈善日的设立,与我国慈善事业的法治化进程紧密相连。改革开放后,民间慈善力量开始萌芽,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标志着全国性慈善组织的诞生。2005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首次以国家政策形式明确慈善事业的地位,推动慈善从道德实践向制度化发展转型。
“为了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在2016年3月16日通过决议,并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不仅为我国慈善活动划定了规范框架,更同步将9月5日确立为“中华慈善日”,实现了与国际慈善日的日期呼应,同时赋予了其贴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使命。自此,我国慈善事业有了专属的全国性纪念与动员节点。
实践答卷:规模壮大与活力彰显
从实践成果来看,中华慈善日推动下的中国慈善事业规模持续壮大。民政部在202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上指出,会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近1.6万家,其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3324家;累计备案慈善信托2470单,信托财产合同规模95亿元。今年上半年,福利彩票发行销售1071.98亿元、筹集公益金约310亿元。直观展现我国慈善事业的规范化发展与强劲活力。
政策赋能:慈善实践的时代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中华慈善日的年度动员与《慈善法》的落地实施,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进入“政策密集出台期”:从自发的公益行动到依法依规的慈善实践,从传统捐赠到互联网慈善的普及,中华慈善日已成为观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推动“人人可慈善、处处能慈善”的理念深入社会各领域。
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2023年,民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构建“政府救助+慈善帮扶”协同机制,推动资源精准对接。同年启动“阳光慈善”工程,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行业公信力,慈善事业进入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新阶段。
全球视野:中国慈善的价值共振
在全球慈善视野下,中华慈善日不仅是中国慈善的“名片”,更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形成呼应。我国慈善组织通过扶贫济困、救灾助医、教育支持等实践,在补充公共服务、缓解社会需求、助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独特价值,让中华慈善日的“爱心能量”既服务国内民生,也为全球慈善事业贡献中国经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如今,每年9月5日的中华慈善日,已从一个纪念日成长为全民参与的慈善盛会——它既是党领导下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载体,又是串联起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与个人的向善力量,在神州大地上编织起一张覆盖广、有温度的慈善之网。这张“爱心网”以“人人可慈善、处处有慈善”的生动实践,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温暖动能,持续书写中国特色慈善事业与时代同频、与国运共振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民政培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