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平
陈平在品读会上发言 谢谦摄
《我的路》封面
一、对董荣德先生的了解与认识
董荣德先生是我的长辈,我称他为 “董叔”,也是我的老乡,或许还是亲戚的亲戚,更是一位令我尊敬的文友。他是苍溪县龙山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曾做过教师,从过政,退休后潜心为文,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更重要的是,他在从政期间,奖掖后辈,知人善任,是一位受大家尊敬和喜爱的“伯乐”与长辈。
二、董荣德先生不虚度生命,以创作立言
人生短暂,一世光阴不可枉费,要活出质量和精彩!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儒家思想对一个人有三重不朽的境界,简称“三不朽”。“三不朽”具体而言:
言德:道德垂范,就是指树立高尚道德,以典范影响后世,比如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
立功:济世功业,指人为人类进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建立非凡功勋,比如大禹治水,诸葛亮辅佐蜀汉,霍去病抗击匈奴踏破贺兰山,郑成功收复台湾,张自忠在长城抗战、枣宜抗战中牺性等;
立言:传世言论,指人著书立说,是人在经过社会实践后,用文字总结写出具有一定价值的著作留下的言论,如司马迁的《史记》、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言论和著作。
董荣德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以“立言”践行理想、热爱并守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二十多年来,他将自已的感悟与思考以文章、文学自传等体裁落笔,集结成《我的路》等著作,值得我们拜读学习,其文字亦将流传而不朽!
三、董荣德先生发愤著书,为人生作结
西汉时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创作观点与理论——“发愤著书”说。这个观点影响了西汉以降历代文士学者。
试想,从司马迁因李陵之案而受宫刑,以残躯发愤著成《史记》。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成就一件不朽之事,必须要一个有价值而能够实现的理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更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将其作为毕生事业持之以恒,必能成就不朽。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仕途、学业、工作等中,难免遭遇挑战与诱惑,经历挫折与失败,也会收获成功与喜悦,体会高兴、失落与痛苦,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董荣德先生亦是如此,他在知天命之年的仕宦途中遭遇挫折,却能够化挫折为动力:退而求学,潜心创作,著书立说,总结人生中的成败得失。如今,他已出版著作不少于三本,其精神值得我们从事文学创作者学习与借鉴!
四、文章情感真挚、晓畅动人
《我的路》一书中的文章,多为董荣德先生的亲历、亲为、亲闻、亲见之事,他以朴素晓畅的语言文字,感悟思考融入创作。文中处处流露真情,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书中不少文章采用 “记叙+议论”的写法。西晋文人陆机在《文赋》中言:“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一观点,明确了文学作品以书写个体的喜怒哀乐,群体的悲欢离合,民族与社会的兴衰成败为核心,以区分不同文体的特质。
情感的真挚与否、浓烈程度,是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亦是一个民族文学是否繁荣成熟的标志。对照陆机的观点不难发现,董荣德先生的文章兼具两大特点:一是记事详略得当,议论精准切题,字里行间饱含真情;二是语言朴素精准,文章前有小诗开篇引出正文,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董荣德先生文章风格,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可以说,《我的路》不仅是一部合格的优秀作品,更堪称一部不朽的文学自传!
2025年9月4日,于川北广元市利州区普希金酒店三楼会议室草就。
作者简介
陈平,男,汉族,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苍溪县人。曾用笔名:程三毛。大学学历。
广元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全委会委员,利州区政协九届委员会委员;广元市科普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成都市作协会员,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科普作协第七、八届常务理事;广元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有文学、科普、新闻、评论及摄影作品公开发表于全国各大媒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