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朱澄清在如皋苏皖边区一分区。
【人物简介】
朱澄清:靖江市季市镇长安村人,1926年8月生,中共党员。1943年2月参加革命,任苏中三分区靖江交通站交通员、交通站站长。解放战争初期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教导团学习后,历任政治干事、政治指导员、宣教股股长、政治处主任。曾参加淮海、渡江、上海、福州、厦门等重大战役,荣立三等功多次,并获解放奖章、独立自由勋章等。1958 年调军委工程兵政治部《人民工兵》杂志社任正团级政治编辑。1974 年任军委工程兵沈阳基地副主任。1978年任军委工程兵上海军事代表办事处政治委员等职。
【口述内容】
开国上将工程兵司令陈士榘(右二)和开国中将工程兵副 司令胡奇才(右三)视察工作 ,朱澄清(左二)跟随报道。
我本名叫朱海珍,老家在靖江市季市镇长安村长安市埭东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改名叫朱澄清,一直沿用到现在。我是1926年出生的。小时候,我父亲母亲都在上海做小生意,就是卖豆浆、卖赤粢饭这些。我长大后在上海读小学,学校名叫上海南市区柏油路小学。这个学校是一个教会学校,校长是个陕西人,他信天主教。我在这个小学一直读到六年级,到小学毕业的时候,日本鬼子就打到上海了。他们对我们中国的人采取了侵略、压迫的政策,什么都干。我们对日本鬼子啊恨透了。我们租的房子也被日本鬼子炸掉了,没有办法,就搬到了南市区,在靠近城隍庙那个地方住,那里实际上是个难民区。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什么办法都没有,我父亲只有离开上海回到靖江来了。
1951年,朱澄清 、张静夫妇在福建。
我和我母亲留在上海,我在江南制造厂当学徒工。那时候大概是十三四岁,每天要走好几里路才能到那里,一个月工资很少。干了一段时间,日本鬼子占领江南制造厂,把工厂改成了三菱制造厂。那些家伙很坏,看到我年龄小就欺负我。那个钢板钻孔之前要打一个小小的眼,我打的时候,没进去,那些小日本拿大榔头打,让我跟他学。这个手,一下打下去,就冒血了,哎呀,我就痛死了。到现在这个手还是伸不起来,弯的。后来我母亲在上海也没办法生存,没有办法,我们一家只好回到靖江来。
回靖江时我就十四岁左右吧,帮人家做小工,干一天吃三顿饭,没有工资,很苦啊。干了一个月,我又回老家长安市,帮人家挑河泥,干了大概一两年。到了1943年,我17岁,我们那个亲家说帮我介绍参加革命,我说行啊,太好了。然后给我介绍到靖江交通站。那个时候是1943年2月,记得是过了春节,我就参加革命了。
1955 年, 实行军衔制 ,朱澄清着新军装。
吴佐义,1943年2月为靖江交通站 站长。1943年6月,介绍朱澄清入党。
我们那个交通站长叫吴佐义,不是靖江人,是上海人,他到靖江来参加革命工作。他考察我,问我:你觉得共产党好不好?我说共产党当然好了,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家乡弯腰沟啊。他又问我:那你说说共产党有什么好啊。我讲共产党打鬼子。我坚决不怕,不怕死。吴佐义就说:这个小孩,说了两句虽然很简单,但是很像样。他又接着问我:共产党好还有哪些好?我说她救穷人啊,所以我也要打鬼子、救穷人,我那时候参加革命非常坚决。1943年的6月,吴佐义发展我入党,然后叫我填表,我说我填不来的,你帮我填吧。他说入党申请书要自己填的,然后我说那你看着我,我来写,写完后吴佐义同志点评说很好。他看到我人虽然小,但是一心革命这个思想、精神却很坚定。
我参加革命以后,感到挺好。当时年龄小,当交通员,闯封锁线。送信要穿过那个日本鬼子把守的据点,如果给他查出来是交通员,是共产党,当场就枪毙。当了交通员一个月之后,组织上调我到靖西太和区那个交通站当站长,后来又回到长安区,当交通站长,我不管送信还是送人,都很安全。
1951年3月 ,十兵团工兵团首长与部分营以上干部合影 。第一排右二为朱澄清。
1963年2月 ,朱澄清(后排左二)参加“ 雷锋班 ”命名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地方上号召去参军,我就参加解放军了。在十一纵队学习了半年。因为我那时候学习也挺好,就把我留在了交通中队当政治干事,就这样干了半年。后来我们这个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参加淮海战役之前,我已经在团部当指导员了。那个时候我们部队在盐城,交通员正好要去靖江,我就和他说,让他给我带信。这个交通员带了我的信,跑到我老家。我老婆在农村里种田,他很机灵,说老朱在团部当指导员,叫他带封信来给她。他后面加了一句:“他叫我把你带到部队去看看。”我老婆一听,很高兴,到娘家去告别一下,就来了。我老婆1948年10月到了部队,我们团长、政委很好的,听说我老婆来了,就说那别走了,所以我老婆也参军了,当了卫生员,1950年还入党了。她工作也很敬业,一点不怕苦。以前她家里很穷,但是她觉悟很高,再苦也觉得在部队里面挺好的。
朱江口述历史——
父亲几乎每年都要回靖江
朱澄清、朱江父子在口述历史现场。
我父亲的脾气是很好的,父亲对我们六个子女,从来不打,有的时候做做样子,说把手伸出来,但其实就是轻轻地拍一下。
父亲和母亲结婚72年,他们互相照顾。母亲到晚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很多事情都忘掉了。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情景是什么呢?每天都是父亲拉着母亲的手,在家的周围走动,或者到上海的一些地方去看一看,走一走。以前是母亲来照顾父亲,因为父亲工作忙。那么老了以后,就是父亲来照顾母亲,而且照顾得很好。
我父亲对家乡靖江的感情是很深的,他每年都要回家乡,特别是清明的时候,要祭祖扫墓,最近几年也经常回去。靖江建了“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以后,他还专门去参观过。最近,他还老是让我们带他去弯腰沟参观。那个地方我去过,看过了以后印象挺深的,里头有父亲提到的很多老领导的名字,我们也想在他身体可以的情况下,带他去看看。
【采集时间】2022年11月22日下午
【采集地点】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2293号
【采集整理】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