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有两个关键词引发了世界级的关注。
一个是电影哪吒杀入全球前十大票房,将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和浪漫传播给了全世界;另一个就是国产AI大模型的开源亮相,进一步确定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无可争议的突出地位。
开源后的国产AI大模型,其代码公开透明可下载,意味着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以将其部署在本地进行独立公平的测试。在此背景下,国产开源模型表现仍能力压海外一众老牌模型,更加凸显了此次技术出圈的含金量。
当国人引以为傲、全球热议之时,有一家上海企业正在春节没日没夜加班——
他们要让国产AI模型率先跑在中国产GPU上。
这个团队,便是开源共识(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源中国”)——国内最大的开源社区、全球第二大代码托管平台。经过大量攻坚,他们成为最早将国产AI大模型部署在沐曦芯片的团队之一,一举实现国产AI产业链从硬件到软件的自主可控与闭环发展。
什么技术实力支撑着开源中国完成这一突破?开源浪潮下,又该如何抓住国产技术协同的机遇?
本期,张通社解码开源中国,探寻其推动软硬件融合的核心逻辑,剖析中国开源从跟跑到领跑的进阶之路。
01
从社区到平台,全球第二的诞生
开源中国的起点,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
一位名叫“红薯”的极客创建了开源中国社区网站(OSChina)。那一年,它还只是一个程序员们交流技术、分享经验的“自留地”。在那个时代,全球开发者的圣地是美国GitHub。但语言存在隔阂,访问不便,国内庞大的程序员群体迫切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开源中国社区的应运而生,迅速吸引了第一批忠实用户,在技术圈内声名鹊起。
而同样是2008年,马越——开源中国现任CEO,从硅谷回国创业。
源于对开源精神的共同热爱,马越和红薯成为了创业的同路人。不久,马越收购了“开源中国”社区,开始了一段曲折的创业路。回顾创业初期,马越是这么说的,“现在回头去看,我当时做的事情实在是太超前了。”
“超前”是马越的创业关键词。毕竟那时候,中国开源软件生态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马越曾分享,那时候他每见一个企业,都要科普一遍开源。对方再问开源可以做什么,马越回,“开源可以节流。”对方回,“开源是开源,节流是节流。”
转机出现在2013年。随着国内开源氛围初步形成,开源中国推出了Gitee(码云),一个中国本土的开源代码托管平台。自此,开源中国迈出了从“社区”到“平台”的关键一步。这一战略决策,奠定了开源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基石。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Gitee已经是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的开源代码托管平台,超过1350万用户注册,代码仓已经超过了3500万。
随着Gitee的迅猛发展,“开源”这个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简单来说,开源即开放源代码,使用者在遵循特定许可证条款的前提下,可以自由使用、修改甚至二次分发软件。其背后的自由、开放精神被技术信徒们奉为圭臬。
不过,当越来越多人看到开源的影响力时,一个现实问题也随之浮现:这样一套开放共享的模式,究竟靠什么实现商业化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02
四大业务板块,一年实现收入翻番
时至今日,大众对于“开源”的疑问仍然存在:开源,到底要怎么赚钱?
实际上,经过多年深耕,开源中国已经形成四条清晰的平台型业务线,构建起独特的商业闭环——从社区到平台,从当下营收到未来布局,层层递进且相互赋能。
传承至今的中文技术社区“OSChina”,构成了开源中国的根基。作为国内最早的开源技术社区之一,这里如今仍是1000多万程序员交流实时资讯、进行技术问答的阵地,兼具“技术知乎”的专业度与“即刻”的即时性。它维系着整个生态的活跃度与技术氛围,是广大软件人的精神家园。
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ee”,形成基石。这是1300多万开发者的聚集地,堪称一座巨大的“代码图书馆”——华为鸿蒙OS、百度飞桨、阿里通义千问等几乎所有国内顶尖开源项目,都在此发布和更新。对大厂而言,这里是展示技术实力、构建生态的“肌肉秀场”;对中小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来说,这里是获取灵感、寻求协作乃至承接业务的流量入口。尽管这块业务几乎不产生直接收入,全靠社区志愿者精神与免费模式维持,却构筑起开源中国最深、最宽的护城河。
“DevOps”研发管理平台,是开源中国的营收主力。当软件开发团队规模超过30人,协同开发便成了复杂的管理难题。DevOps平台专注于提升中大型研发团队的协同效率,实现从代码提交到测试、漏洞扫描及版本发布的全流程打通。在金融、工业、运营商、数字化提效等高安全、高效率要求的行业中,其工具能将团队效率提升40%以上。依托Gitee的流量与品牌效应,DevOps已积累超30万企业用户,其中高客单价客户上百家,成为公司核心收入来源。自2020年起,该平台已具备全生命周期国产替代能力。
AI大模型托管平台“模力方舟”,则是面向未来的布局。类似于AI领域的Gitee,这里汇集了大量开源AI大模型,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和个人开发者使用AI的门槛。过去运行一个大模型需复杂部署与昂贵算力,如今开发者可直接通过API调用平台模型,专注于应用创新,为公司打开了全新增长空间。
这四大业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社区与Gitee负责引流和构建生态,DevOps工具将流量转化为高价值企业服务收入,AI平台则锚定未来。
这一布局成效显著。2023年,开源中国收入达1.2亿元,税收贡献256万元;2024年更实现跨越式增长,收入翻倍至2亿元。
融资方面,开源中国已陆续获得多轮融资,总金额破十亿元。
图源:企查查
多平台并行、大生态构建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研发支撑。开源中国现有200多名研发人员,占团队总人数的64%。正是这支专注创新的技术团队,为业务的持续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
03
落子上海,勇立全球创新潮头
如今谈起“开源”,早已不只是简单的技术选择,更代表产业态度与战略方向。
2021年,“十四五”规划首次明确将“开源”纳入国家战略,从底层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与法律体系等方面系统推进,极大提振了行业信心。正如马越所总结,中国开源的底气正日益雄厚:社区持续繁荣、自主协议与基金会逐步落地、本土代码托管平台Gitee迅速崛起,加上科技企业持续投入、原生开源企业不断涌现,以及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撑,共同构筑起中国开源的坚实根基。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源生态自2019年迈入高速成长期。截至2024年,中国开发者规模已突破940万人,代码贡献量跃居全球第二,开源生态市场规模超过2100亿元,项目存量超3000万个,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开源应用市场。
然而,这条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以开源中国为例,做开源社区需长期投入大量资源与资金,最艰难时期,马越多次个人举债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
至暗时刻,浦东科创集团毅然出手相救。自2020年起,浦东科创集团持续关注国内开源生态发展,基于对行业的理解和对企业价值的精准研判,选定开源中国。随后,连续领投其B轮、B+轮融资,并帮助其引入中网投等战略性股东,给予其持续的资本助力。截至2024年9月,累计投资2.4亿元,持股12.9%,成为其第一大财务投资机构股东。
在感受到浦东新区对技术生态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培育的决心下,开源中国与浦东双向奔赴,在2021年主动将其总部迁至上海浦东。此后,公司获得了一系列来自上海和浦东的资源支持:一方面,顺利对接沐曦、天数、燧原等浦东本地GPU企业,加速‘软件-硬件’协同,推动国产芯片向能用、好用、多用的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生态,开源中国得以进入交通银行、国泰君安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体系。
在浦东科创集团的资金支持和浦东新区的资源赋能下,开源中国顺利完成多个科技部、工信部委托的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2023年,开源中国自主研发的Gitee平台获倪光南院士等专家高度认可,评价道“Gitee在代码托管安全性、国产化适配能力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开源生态自主可控提供了核心支撑”。
此外,落地浦东进一步提升了开源中国的行业影响力。它与本地单位联合举办多项大型活动,如全球开源极客嘉年华(GOGC2024),吸引全球超3000名专家现场参与、线上观看量逾680万人次,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开源技术大会之一。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科技创新高地,上海,始终位居国家开放升级的最前沿。从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到自贸试验区、科创板、进博会、“五大新城”、临港新片区,数十年来,我国多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均在上海先行先试。
如今,开源中国在上海持续大放光彩,不仅契合了这座城市持续开放的基因,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上海AI等新兴技术的产业链生态,强化上海在全球化开源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功能。
时代带来一轮又一轮新浪潮,上海始终屹立潮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