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张照片,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都会皱眉。
不是因为画质模糊,也不是因为服装怪异,而是那双眼睛——直勾勾、冷冰冰的,像是早已洞察一切,又像是根本不屑于多看一眼。
坐在兽皮椅子上的人叫黄呈忠,是太平天国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也是这场十九世纪中叶风暴中少数留下影像的人。
可照片之外的他,很多人并不熟悉。
这事儿要从1861年宁波说起。
那时候,太平军打到东南沿海,正是他们声势最盛的时候。
黄呈忠,就是带兵攻下宁波的人。
这城市当时不光是商贸重地,还攥着不少外国势力的利益。
按理说,一旦攻下,非得一场恶战不可。
可黄呈忠没那样干。
他留了一手。
“我们跟外商和平共处。”这是他公开讲过的话。
意思很清楚:别怕,我们不动你们的生意。
这句话看似简单,背后却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策略。
太平军原本是内陆起义军,很少有人能看清沿海局势,更别说主动处理与外商的关系。
黄呈忠这一招,直接稳住了宁波的局势。
外国人没干预,清军也一时无力反攻,他就在这块地上站住了脚。
但这人不是光靠脑子。
他早年是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打上来的,金田起义时候他才刚参军。
那时候太平军还叫“拜上帝会”,洪秀全也没成名。
黄呈忠打仗特别拼,也特别能带人,慢慢就被提拔上来。1860年,他被封为“宝天义”,一年后成了“殿左军主将”。
再往后,就是“戴王”。
“戴王”这个称号不是白给的。
当时太平天国内部封王成风,但能真正统兵、掌权、治理地方的,没几个。
他是其中一个。
宁波守得住,就是靠他撑着。
有一回,列强想在宁波城外划租界。
清政府那会儿有点软,列强说什么就是什么。
但黄呈忠不是。
他直接联合范汝增,挡了下来。
外国人也不敢硬来——知道他不好惹。
可问题也就在这时候冒出来了。
他不是只对外强硬,对内也有自己的主张。
比如他修的“戴王府”,就盖在金坛的原“珥陵大庙”旧址上。
原址拆了,换成一座1624平方米的大宅子,里面还有戏台、彩绘、石柱,结构讲究得很。
这套宅子后来被改成“忠义祠”,几十年间几度易名,直到1976年才以“戴王府遗址”的名义对外开放。
这宅子,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太平军到了后期,有些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革命者了。
他们开始修府邸、讲排场,跟清朝官员也没太大区别了。
说回黄呈忠。
他不是个贪图享乐的人,但他也没能跳出这个体制的局限。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基本走到了尽头。
洪秀全死了,李秀成败走,剩下的几位王爷都在找活路。
黄呈忠带着部队一路南撤,一边打清军,一边找落脚地。
到了1866年5月,漳浦失守。
他和部队在那之后就再没出现在史料中。
没人知道他是战死、被俘、还是潜逃。
档案上只写了一句话:“自此失其踪”。
这事儿挺诡异的。
他是太平军少数有照片、有封号、有地方政绩的人,结果却在历史上毫无结局。
就像那张照片一样,画面停在了最诡异的时刻,后面什么都没有。
有人说他可能是装死逃走了,也有人说他在战斗中被击毙,但尸体没收回来。
也有一种说法,说他去了越南,一直隐姓埋名。
可这些都没法证实。
真正的结局,可能早就埋在了战火和时间里。
不过他留下的那些事儿,倒是被一代代人记了下来。
宁波那段和平共处的日子,让不少外商都对太平军的行政能力改观。
虽然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但它确实在某些地方留下了治理的痕迹。
像黄呈忠这样有军事、有政治头脑的人,在那个年代并不多。
还有一个细节。
黄呈忠的全称是“殿前戮魔尊天顶天扶朝纲戴王纯千岁”。
这个封号,按太平天国的规矩,是洪秀全亲自赐的。
可惜的是,后来这个封号再也没人提起过。
清军攻下金坛之后,相关文献几乎被全部销毁。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修复“戴王府”时,才在一块残碑上找到了这个完整的称号。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78年
胡绳,《中国近代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96年
苏双碧、顾诚,《太平天国人物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宁波市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志·太平军纪事》,方志出版社,1991年
南京博物院、金坛文物管理委员会,《戴王府遗址考证报告》,1976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