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拿到肝脏B超体检报告时,如果发现肝脏“异常”信号,就会担心恐惧,甚至盲目治疗。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了解那些肝脏“异常”信号,如脂肪肝、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腺瘤、肝脏炎性假瘤、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虽然这些都是良性病变,预后良好,不需要过度治疗,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视,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片来源:摄图网
脂肪肝:消化门诊的“常客”
简单来说,脂肪肝是一组由易感基因、表观遗传、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复杂作用协同所致的高度异质性疾病,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肪肝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脂肪肝的出现提示机体对脂肪的代谢异常,虽然它只是一种良性病变,如不及时干预,将不可逆转地逐步发展。所以生活中我们要用一些手段进行干预,要“管住嘴,迈开腿”,控制饮食,增加锻炼,控制饮酒,合理作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
肝囊肿:先天性良性病变
肝囊肿是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可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两种,其中以非寄生虫性最为常见。我们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是单纯性肝囊肿,其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系肝内胆管和淋巴管在胚胎时期发育障碍有关,主要特点生长缓慢,多数无明显症状。单纯性肝囊肿直径不超过5厘米无须治疗,只需定期复查B超;当囊肿直径超过5厘米时,且有压迫或短期内有明显增大时,可遵医嘱行外科治疗,其预后较好。
肝血管瘤:胚胎肝脏血管发育异常
肝血管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的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上发现的肝血管瘤越来越多。90%的肝血管瘤为单发,常位于肝脏薄膜下或边缘区域,其特征是病人多数无症状,瘤体生长缓慢,无恶变倾向。对直径5厘米以下无症状的病人,建议定期行B超检查观察瘤体变化即可,日常生活中慎用雌激素与孕激素类的药物。当瘤体较大且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建议及时就诊。
肝腺瘤:癌前病变
肝腺瘤也称肝细胞腺瘤,是较少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主要与口服避孕药、肝细胞发育异常、内分泌失调以及肝糖原代谢有关,女性多见,发病年龄30~50岁。早期肿瘤较小时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可出现肝大、右上腹胀痛、右上腹包块,压迫周围脏器,甚至破裂出血等临床表现。肝腺瘤虽是良性肿瘤,但也有破裂出血和癌变危险,约30%的肝腺瘤可发生自发性的破裂引起腹腔出血。所以凡检查肝脏有占位病变,怀疑肝腺瘤或诊断不明确,应争取尽早手术治疗。
肝脏炎性假瘤:良性增生性瘤样结节
肝脏炎性假瘤是一种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局灶性病变,以男性多见,发病与创伤、感染、免疫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80%为单发病灶,常以肿瘤形态被发现,并有着恶性肿瘤的外表,多数人无不适症状,仅少数人可有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肝区隐痛等。其特点是发展缓慢、症状轻、未见严重并发症或癌变。当确诊为肝脏炎性假瘤,定期观察其变化即可,有些人瘤体体积会随着炎症的消退而缩小。对有症状或随访中瘤体增大的病人,应手术治疗,以防延误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非真性肿瘤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其发病率仅次于肝血管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是肝实质对先天存在的动脉血管畸形的增生性反应,国外报道该病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50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只有20%左右的病人有肝占位的表现。很少有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破裂出血,且不会恶变。对明确诊断的无症状且瘤体小的病人,可不必急于手术治疗,密切随访观察。但对诊断不明确,有症状的或者肿物增大较快、无法与肝癌相鉴别者,仍应积极配合医生行手术治疗。
文/朱桃桃 蒋敏君 刘芳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