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俭是辽朝一个穷书生,靠读书考上了状元,却被派去边远地方当小官。后来辽圣宗在云州发现了他,让他当太子老师。结果太子登基后,皇帝偷偷在张俭衣服上烧个洞,想看他会不会换新衣服。最后发现衣服补了,皇帝反而难为情了。
张俭出生在穷书生家庭,父亲当过小官,祖父也是虚名。他白天干活晚上读书,30岁才考上状元,被派到云州当小官。因为认真负责,被上司推荐给圣宗。圣宗梦到他名字,觉得他是贤臣,就重用他。
辽圣宗巡行云州时,当地官员推荐张俭。圣宗之前梦见四个人拿灯,占卜说“四人两口”是“俭”字,所以当场召见张俭。张俭穿着朴素,说话实在,圣宗觉得他能帮太子。后来张俭当了太子老师,带着破衣服进宫,用《周礼》教太子。
张俭管教太子很严,规定衣服三天一换,还亲自检查。太子想用汉式祭器,张俭反对,当众说太子学坏会影响国家,差点辞职。太子只好认错,皇帝也支持张俭。后来太子当了皇帝,叫辽兴宗,觉得张俭可能假装清廉。
辽兴宗找了个借口,让手下在张俭袖子烫个洞。张俭没发现,继续穿这件衣服上朝。一年后辽兴宗发现洞还在,被补得整整齐齐。他偷偷拿衣服检查,确认是旧补丁,心里很惭愧。
张俭一直穿破衣服当官,从不收皇帝赏赐。辽兴宗后来不再试探,反而更尊重他。张俭当官到老,皇帝对他又敬又怕。这事后来成了辽朝的美谈,说张俭的补丁比黄金还贵重。
辽兴宗私下跟大臣说起这事,说试探老臣是自己太小气。张俭去世后,皇帝给他很高的谥号。后来辽朝官员提到清廉,都会讲这件有补丁的破衣服。
云州百姓至今传颂张俭的故事,说他穷时读书,富时不忘本。皇帝想查清廉,结果查出自己没资格说别人。历史书里写着,张俭的补丁提醒当权者:真本事藏在破衣里,虚伪藏在新衣下。
辽兴宗晚年常想起那件衣服,有时半夜独自翻看旧物。他下令把张俭的旧袍子收进宫中,后来成了辽朝警示贪官的展品。张俭的儿子说,父亲临终前还念叨“清白传家”,和当年家训一模一样。
这事过去几百年,现在内蒙古还有人研究张俭的补丁。有学者说,皇帝烧洞时可能想证明自己比臣子强,结果反而证明自己不如臣子。史书没写辽兴宗后来如何对待其他清官,但从此辽朝再没出现过用这种手段试探大臣的事。
张俭的补丁衣服现在只剩碎片,但辽史记载他当官三十年没换过新衣。皇帝的炭火烫了袖子,却烫醒了自己。后来有人说,张俭的补丁比皇帝的龙袍更有分量,这话没人敢说,但大家都明白。
辽兴宗再没找过其他老臣麻烦,反而多次表彰张俭的廉洁。史官记下这件事时,特意写“袖中一洞,照见君臣本心”。从此后人说起辽朝,总会提到这个穿破衣服当老师的寒门状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