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可支配收入,你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这项收入在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分布情况。
但如果你想了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哪些项目构成,数据就变得稀缺了起来,这让以数据分析为主的作者有种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我们或许可以在各地的《统计年鉴》里找到这份数据,但通常是在一个自然年的数据,要在下一个自然年快结束的时候才会发布,数据时效性很不好。
另一个了解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窗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虽然大多时候都会收录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未必会告诉我们详细的构成情况。
在查阅了多份公报后,我们勉强得到五座在地理方位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数据,将其转化为如下所示的图表。
2024年,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圈代表,工资性收入占比高达65.0%,而青岛的经营净收入占比(18.4%)显著高于其他城市。
南京的财产净收入占比(9.8%)居五城之首,重庆和兰州则分别展现出24.6%和26.8%的高转移净收入特征。
这种结构性差异背后,是区域经济模式、人口结构与发展阶段的综合体现。
北京:高端服务业驱动的工资主导型。北京65.0%的工资性收入占比凸显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特征。
金融街、中关村、CBD三大功能区聚集了全市45%的规上企业,这些高端服务业机构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同时,北京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得财产净收入占比维持在14.3%的合理区间,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转移净收入稳定在20.4%。
这种收入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发展规律,与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收入构成趋同。
青岛:民营经济活跃的经营收入高地。青岛18.4%的经营净收入占比堪称五城中的特例。
这座沿海城市拥有130万家个体工商户,占全市市场主体78%,形成以海鲜批发、跨境电商、民宿旅游为特色的民营经济生态。
2023年青岛民营经济贡献了58%的税收和79%的就业,这种经济结构使居民收入更多来源于经营所得。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财产净收入仅8.3%,说明当地居民财富积累仍处于初级阶段,房产增值、投资收益等资本性收入尚未成为主流。
南京:财产性收入的先锋城市。南京9.8%的财产净收入占比背后,是居民财富积累与投资意识的双重作用。
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南京住房自有率达82%,且改善型住房需求持续释放。
同时,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密集,高新技术企业群体通过股权激励造就大量“知本家”,2023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覆盖率达43%。
这种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塑造了不同于传统工商业城市的收入模式。
重庆与兰州:转移支付的保障型特征。重庆(24.6%)和兰州(26.8%)的高转移净收入占比,折射出西部城市的发展阶段特征。
两地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加速期,2023年重庆农村转移人口达813万,兰州也超过200万,这些群体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大量依赖养老金、社会救助等转移支付。
同时,国家战略支持起到关键作用——重庆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2023年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占全市财政支出28%;兰州在西部大开发政策下,人均获得转移支付金额相当于本地税收的2.3倍。
一句话总结,这种收入结构既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体现,也是国家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