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将带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聆听50年来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第十四期特邀嘉宾是来自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刘峰同志。作为第188批、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本格里分队的成员,他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他的讲述,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跨越山海的希望之光
从上海到摩洛哥,万里之遥,情谊相连。这是我第二次踏上这片北非热土,心怀赤诚,以中国医疗队精神在挑战中书写生命奇迹,让希望跨越山海,熠熠生辉。
生死时速:缺氧新生儿脱险
2024年3月1日黄昏,本格里中心医院妇产科突然被焦灼笼罩。一名24岁二胎孕妇因下腹剧痛入院,胎心监护仪骤然发出警报——胎心率跌至每分钟60次!
“胎儿窘迫!立即手术!”指令划破寂静。助产士如精密仪器般联动,从推入手术室到婴儿娩出仅十分钟。当新生儿响亮的啼哭伴着Apgar评分满分的欢呼响起时,所有人都以为危机已过。
然而,死神并未退场。一小时后,婴儿的皮肤骤然青紫,血氧饱和度急速下滑。面罩给氧无效,手术室的空气再度凝固。“必须气管插管!”我抓起器械,指尖微微发颤——这项技术本非妇产科医生的专长,但援外前的刻苦训练此刻终成最后底牌。
导管精准插入,氧气球囊规律起伏。两小时后,婴儿的胸膛终于恢复红润。手术室外,家属颤抖着亲吻我的手背。
夜半惊魂:子痫孕妇抢救成功
摩洛哥的各大医院,妇产科都是最忙碌的科室。生育率高,加之缺乏完善的孕检体系,让妊娠期高血压、子痫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某个深夜,诊室的门被重重推开,一名孕妇全身抽搐,血压飙至170/110毫米汞柱,无任何产检记录。
妊娠高血压导致的子痫发作!静脉通路、降压药、缓解抽搐、安排剖宫产……指令与动作交织成抢救的乐章。不到一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母婴平安。
家属紧紧握住我的双手,反复用阿拉伯语呢喃着“真主保佑”。那一刻,我突然体会到,技术会因器械蒙尘,但医者之心永远炽热。当语言沦为注脚,掌心相贴的体温便是最直接的交流。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摩洛哥,我们以炽热的心践行着医者的誓言。
破解困局:一根导尿管的智慧
面对当地医疗资源的短缺,“创新”也是我们的生存法则。当产后出血的产妇因缺乏专用水囊命悬一线时,我抓起导尿管,将其注入生理盐水后压迫宫腔创面——低成本、高成效的止血法从此诞生。
两度援摩,先后3年多时间里,产钳使用培训、会阴缝合示范……“中国技术”如胡杨扎根荒漠。本格里中心医院接生成功率跃升40%,危重产妇死亡率锐减三分之二。
“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希望。”一位当地助产士的感慨,让这份跨越山海的责任更显重大而深远。坚信今日撒下的希望之光,终将在摩洛哥燃作朝阳。
五十载薪火传承
自1975年首批中国医疗队踏上摩洛哥,五十载春秋更迭,不变的是白大褂下的誓言。如今,医疗队的接力棒仍在传递——从本格里的产房到撒哈拉的帐篷,从急救手术到公共卫生培训,“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已融入每一台手术、每一次问诊。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仁心为舟,以仁术为桨,在国际医疗援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因为每一个被挽救的生命,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铿锵的注释。
更多阅读☞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