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蝶亚科—凤蝶族(上):钩凤蝶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凤蝶总科
凤蝶科
凤蝶亚科
凤蝶族
凤蝶族(学名:Papilionini)是凤蝶科凤蝶亚科里的一个族。幼虫的寄主为芸香科、樟科及伞形科植物。
1.钩凤蝶属
钩凤蝶属(学名:Meandrusa)是凤蝶科凤蝶亚科中的一个属,包含了3个物种,分布于东洋界,包括中国、印度、不丹、缅甸、马来西亚。成虫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区林地,飞行迅速。雄蝶具吸水习性;雌蝶访花,极为少见。幼虫取食樟科植物。
(1)形态特征
本属体型比较大,体、翅棕褐色或黄褐色。前翅顶角十分突出,形成钩状。后翅外缘波状,具钩状尾突,向外弯曲。翅面有中带,外缘区及亚外缘区有黑褐色或黄色斑纹。翅反面与正面颜色及斑纹不同,后翅反面有新月纹。前翅三角形,外缘凹入或顶角尖出;中室长,端脉中段强度向内弯曲,比上段长;R3脉从中室上角前分出。雄性外生殖器的上钩突十分发达,末端分叉或不分叉;颚形突发达呈臂状,抱器内突简单。阳茎端部具齿突,分叉,阳茎基环分成两片。雌性外生殖器的产卵瓣半圆形;后表皮突长,前表皮突短;交配孔阔;囊导管细长;交配囊长椭圆形;囊突片状有小齿突。
寄主:樟科植物。
(2)分布范围
本属是一个小属,全世界已记载2种,分布在古北区与东洋区,中国均有分布。两个物种分布于锡金西部至婆罗洲和爪哇东部。
(3)褐钩凤蝶
褐钩凤蝶(学名:Meandrusa sciron)是凤蝶科钩凤蝶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80—98mm。体、翅黑褐色,斑纹黄色。前翅中室端部有1个三角形黑斑;中室端外侧的亚顶区有1纵列大小不一的黄色斑、点;中带宽,从中室下角附近开始直到后缘;在中带上端外侧还有2 个小斑;外缘区中下部有1列斑。后翅中带宽,亚外缘有1列新月形黄斑;外缘波状,镶有黄边;尾突细,末端圆或尖细。翅反面基半部色深,中带灰白色,外缘界限不清楚;中带以外部分不同程度地色淡;斑纹比正面模糊;后翅有波状亚外缘线,中室端部有1个黑色眼斑。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宽,端半部分为三叉,钩状,强度骨化;颚形突两臂端部合并,强度骨化;抱器瓣近似长方形,端部宽圆;内突片状,末端具1个小齿;阳茎端基环呈两瓣状,强度骨化;阳茎粗壮,端部分三叉具齿,其中1支侧面有倒锯齿。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后表皮突长,前表皮突短;交配孔阔;囊导管细长;交配囊长椭圆形;囊突片状有小齿突。
卵:球形,底面浅凹。淡黄绿色,表面有弱光泽。直径约1.85—1.90 mm,高约1.50—1.57 mm。
幼虫:1龄幼虫头宽约1.25 mm,头部黑褐色有光泽,生有黑毛。臭角乳白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橙色的短突起,突起的末端圆形生褐色毛。体色黄褐色,前、中胸的前半部和第9、10腹节呈淡黄色。除背线上有1条白色纵线外,亚背线上也有1条断续的白色纵线。第3腹节的气门上线上有1个不太明显的白色斑,沿同节的后缘伸达背面。该斑伸入第4腹节后缘,并合二为一。斑的前方伸向第2腹节的后缘。第8腹节背面有1个三角形的白色纹,其底边位于该节的后缘。肛上板黄褐色,有许多黑色毛。胸足黑褐色有光泽。腹足与臀足淡黄色。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中国东部、中部、西部。
国外分布:锡金,不丹。
2.凤蝶属
凤蝶属(学名:Papilio)是凤蝶亚科凤蝶族个的一个属。物种繁多,包含了200多种凤蝶,除了南极洲外世界各地皆有分布,一些知名种例如:单尾虎纹凤蝶(北美);美凤蝶、玉带凤蝶、苔美凤蝶、蓝裙美凤蝶(亚洲);英雄翠凤蝶、果园美凤蝶(澳洲)和非洲达摩凤蝶(非洲)都是凤蝶属的品种。亦因为物种多,其分类方法具争议性。此属包含了佳美凤蝶属、宽尾凤蝶属及斑凤蝶属,否认者分出此3属分成4属。
(1)生活习性
寄主:芸香科、樟科、漆树科、伞形花科、杨柳科、桦木科、椴树科、木樨科、大麻科、鼠李科、胡椒科等。
(2)分布范围
本属在凤蝶科是最常见、而且数量最多的一个大属,全世界已知210多种,遍布世界各地。
目前已知在中国分布的有4个亚属,27种。
(3)金凤蝶
金凤蝶(学名:Papilio machaon)又名黄凤蝶、茴香凤蝶、胡萝卜凤蝶,是凤蝶科中的一种蝴蝶,它分布在欧洲及亚洲的全北区,并北美洲。飞得很快,经常会停在花间吃花蜜。它们出没于高山的草原及山边,更喜欢向山顶飞。在低地,它们也会在花园出没。
①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90—120 mrn。体黑色或黑褐色,胸背有2条八字形黑带。翅黑褐色至黑色,斑纹黄色或黄白色。前翅基部的三分之一有黄色鳞片;中室端半部有2个横斑;中后区有1纵列斑,从近前缘开始向后缘排列,除第3斑及最后1斑外,大致是逐斑递增大;外缘区有1列小斑。后翅基半部被脉纹分隔的各斑占据,亚外缘区有不十分明显的蓝斑,亚臀角有红色圆斑,外缘区有月牙形斑;外缘波状,尾突长短不一。翅反面基本被黄色斑占据,蓝色斑比正面清楚。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短宽;颚形突弯曲;抱器瓣呈梯形,抱器腹很长,抱器背很短,抱器端直而倾斜;内突锯片状,约为抱器瓣长度的1/2;阳茎中等长,端部较细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前阴片分三叶,两侧宽,中叶窄,三叶端缘呈齿状;后阴片横宽,骨化程度差;囊导管细长,交配囊较小,椭圆形;囊突大,长条状,大约与交配囊等长。
幼虫:幼龄时黑色,有白斑,形似鸟粪。老熟幼虫体长约50 mm,长圆桶形,但后胸及第1腹节略粗。体表光滑无毛,淡黄绿色,各节中部有宽阔的黑色带1条。后胸节及第1-8腹节上的黑条纹有间距略等的橙红色圆点6个,色泽鲜艳醒目。
②生物学
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在高寒地区每年通常发生2代,温带地区一年可发生3—4代。成虫将卵产在叶尖,每产1粒即行飞离。幼龄幼虫栖息于叶片主脉上,成长幼虫则栖息于粗茎上。幼虫白天静伏不动,夜间取食为害,遇惊时从第1节前侧伸出臭丫腺,放出臭气,借以拒敌。台湾亚种分布在台湾海拔600—3500 m 的山区。在高山区成虫春季到秋季出现,在深秋、冬季迁移到海拔低的山区繁殖,在高山区以蛹越冬。卵期约7天,幼虫期35天左右,蛹期15天左右。成虫喜欢访花吸蜜,少数有吸水活动。
③为害特征
茴香凤蝶主要为害茴香、胡萝卜、芹菜等伞形花科蔬菜。以幼虫蚕食寄主叶片成缺刻,或仅留主脉和叶柄。
④栖息环境
寄主:伞形花科植物(茴香、胡萝卜、芹菜等)的花蕾、嫩叶和嫩芽梢。
⑤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新疆、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四川、西藏、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国外分布: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广大地区。
(4)美凤蝶
美凤蝶(学名:Papilio memnon)又名多型蓝凤蝶、大凤蝶,是鳞翅目凤蝶科凤蝶属动物。
①物种学史
2011年7月,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孵化出一只双性蝴蝶。这只美凤蝶身上的这种奇特现象被称作“雌雄嵌性”(gynandromorph)。它也因此成为该馆内所收集的450万份蝴蝶标本中仅有的200例此类畸形样本之一。
2015年10月,英国赫特福德郡圣奥尔本斯市的昆虫研究机构“蝴蝶世界”的员工发现一只美凤蝶为半雌半雄,拥有非同寻常的体色。 [2] 蝴蝶之所以蜕变为半雌半雄,是因为它早期发育时性染色体分裂失常。而且由于器官的损坏,这种蝴蝶不能生育,而且比正常的蝴蝶早死。蝴蝶蜕变为雌雄同体的几率为1万分之一。
②形态特征
美凤蝶翅展105~145 mm。雌雄异型及雌性多型。雄蝶体、翅黑色。前、后翅基部色深,有天鹅绒状光泽,翅脉纹两侧蓝黑色。翅反面前翅中室基部红色,脉纹两侧灰白色;后翅基部有4枚不同形状的红斑,在亚外缘区有2列由蓝色鳞片组成的环形斑列,但轮廓不清楚;臀角有环形或半环红斑纹,内侧即cu2、cu1室有弯月型红斑纹,无尾突。雌性无尾突型前翅基部黑色,中室基部红色,脉纹及前缘黑褐色或黑色,脉纹两侧灰褐色或灰黄色。后翅基半部黑色,端半部白色,以脉纹分割成长三角形斑,亚外缘区黑色,外缘波状,在臀角及其附近有长圆形黑斑。翅反面前翅与正面相似;后翅基部有4枚不同形状的红斑,其余与正面相似。雌性有尾突型前翅与无尾突型相似,后翅除中室端部有1枚白斑外,在翅中区各翅室都有1枚白斑,有时在前缘附近白斑消失;外缘波状,在波谷具红色或黄白色斑;臀角有长圆黑斑,周围是红色。翅反面前翅与正面相似。后翅除基部有4枚红斑外,其余与正面相似。
卵:球形,橙黄色。直径约1.7mm,高约1.5mm。
幼虫:头部最初呈黑褐色,随成长而颜色渐淡,老熟时则呈绿色。第1~3龄幼虫身体呈橄榄绿色,第2~4腹节有斜白纹在背部相接,第7~9腹节也有白纹扩展到背部。4龄幼虫体色转为绿褐色,背部白纹减退。老熟幼虫第4~5腹节有白色斜带,有时会在背面相接,带上有黑绿色小纹。第6腹节侧面也有1同色斑纹。气门褐色。臭角初龄时呈淡橙白色,随成长而颜色渐深,末龄时呈橙红色。
蛹:美凤蝶头前面的1对突起的末端呈圆弧形,第3腹节的后缘及第4腹节的前缘向两侧突出。绿色型蛹的背面有宽大的菱形黄绿色纹,翅面上则有褐色不规则斑纹;褐色型蛹的斑纹似木材的纹理,翅面上的斑纹则似青苔。
③生活习性
美凤蝶寄主芸香科(Rutaceae)的柑橘类(Citrus spp.)、双面剌(Zanthoxylum nitidum)、食茱萸(Z. ailanthoides)等植物。
美凤蝶成虫爱访花采蜜,雄蝶飞翔力强,很活泼,多在旷野地方狂飞。雌蝶飞行缓慢,常滑翔式飞行。台湾亚种遍布中国台湾省各平地至海拔2500m的山区。1年发生3代以上,以蛹越冬。成虫全年出现,主要发生期为3-11月。成虫常出现在庭院花丛中,还经常按固定的路线飞行而形成蝶道。
④繁殖方式
美凤蝶卵期4-6天,幼虫期21-31天,蛹期12-14天。成虫将卵单产于寄主植物的嫩枝上或叶背面,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细枝或附近其它植物上化蛹。
对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凤蝶峨眉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对美凤蝶滞育的诱导作用与温度有关,在20℃的恒温条件下,光照在12~13h范围内,随着光照时间的缩短,滞育个体增加,在光照时间短于12.5h后达到100%;在25℃时,光照时间在11~13.5h范围内,随光照时间的缩短,滞育率增加,但没有出现全部个体滞育的情况,最高滞育率为94.5%;在30℃时,在实验光周期范围内没有出现滞育个体。温度对滞育的影响受光周期的影响,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滞育率下降,当温度上升幅度达到30℃,无论长短光照条件下均不出现滞育个体。只有在短光照条件下,低温才有利于滞育,而长光照和高温则有利于个体的发育而抑制滞育产生。短光照对滞育的诱导作用具有累积效应。在20℃恒温条件下,美凤蝶的临界光周期为LD13h11min:10h49min;而在25℃恒温条件下,美凤蝶的临界光周期为LD12h49min:11h11min。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光照长度缩短。美凤蝶对光周期的敏感期为5龄幼虫。
⑤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浙江、江西、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国外分布:日本,锡金,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