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意义不在于彰显个人智慧,而在于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今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知名榜单“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35 Innovators Under 35)如期发布,向世界呈现来自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计算科学及气候/能源五大领域的35位未来之星。其中,生物技术领域共有7位青年才俊入选。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所言,这些科学家和企业家正以自身的技能与专业知识,积极应对人类社会现今与未来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Ian Burkhart,34岁
脑机接口先锋联盟(BCI Pioneers Coalition)
工作简介
Ian Burkhart先生在19岁时因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次潜水事故而导致四肢瘫痪,双手完全失去功能。然而,2014年他接受了一项实验性脑机接口手术,人生由此迎来新的转折。研究团队在其运动皮层植入了一组含有96个电极的脑机接口,用以捕捉神经元信号,并通过手臂上的电子袖套传导,实现“神经旁路”。仅凭意念,他便能驱动肌肉完成握拳动作,甚至可以演奏虚拟乐器。尽管这一技术仅限于实验室应用,但它为神经损伤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如今已34岁的Burkhart先生并未因研究项目的中断和植入物的移除而停下脚步。相反,他投身于倡导与科研,创立脑机接口先锋联盟为患者发声,并担任美国FDA的顾问。去年,他以第二作者身份参与发表在《自然》子刊
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上的脑机接口历史综述,进一步展现了学术价值。他坦言,希望未来有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这一技术,并强调用户声音的重要性。面对Neuralink等公司正在推进的新一代设备,他同样保持开放态度。Burkhart 先生 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个人对生命的重塑,也折射出科技创新如何不断拓展医疗边界,释放人类潜能。
Kim de Luca,34岁
Helmholtz功能性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工作简介
Kim de Luca博士因在DNA损伤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而备受瞩目。她形象地指出,DNA损伤的发生就像闪电的出现,既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又受到环境与背景的影响。她的研究核心在于探究哪些DNA区域更容易受损,以及背后的原因。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在人类一生中,DNA会不断积累损伤,而这些损伤往往与癌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de Luca博士强调,仅仅了解受影响的基因还远远不够,要真正掌握DNA损伤的规律,必须在成千上万个细胞中精确观察其发生的位置与机制。
为实现这一目标,de Luca博士及其团队设计了一套能够侦测DNA损伤的创新系统。他们在人类细胞中为DNA修复蛋白添加了分子标签,该标签由一串在人类DNA中不会自然出现的碱基构成。当研究人员需要检测损伤时,可利用特定酶切割带有标签的DNA,再通过检测切割片段来定位并分析DNA的受损区域。这一方法不仅为科学家和肿瘤学家深入理解癌症患者对现有疗法的应答提供了新工具,也为新型治疗的开发打开了新的思路。更为独特的是,de Luca博士还将该技术应用于珊瑚DNA突变研究,以探索这些生物为何能存活数千年,并评估它们在未来气候变化中的适应潜力。
Kevin Eisenfrats,32岁
Contraline
工作简介
Kevin Eisenfrats先生因推动男性避孕方式的创新而入选。长期以来,男性可选择的避孕手段有限,主要依赖避孕套或输精管结扎术,但前者有效率仅约87%,后者则不适合仍有生育计划的人群。Eisenfrats先生自高中时期便关注这一问题,并在弗吉尼亚大学工程学院学习期间,在导师John Herr教授的启发下,开始探索全新的男性避孕方案。2015年,他创立了Contraline公司,并推出首款产品ADAM——一种可注射入输精管的长效水凝胶,通过物理屏障阻止精子排出。该产品已在澳大利亚开展小规模人体试验,结果显示在三名受试者中最长可持续阻断精子达两年,目前公司正准备开展关键性的2期临床试验,以验证水凝胶能否安全移除并快速恢复生育功能。
在研发ADAM的同时,Eisenfrats先生也在拓展Contraline的管线。去年,公司与长期致力于生殖健康研究的非营利机构Population Council签署独家许可协议,获得男性避孕候选药物NES/T的开发与商业化权利。这是一种每日涂抹在肩部的激素凝胶,可有效降低精子生成,已在数百名受试者中完成临床验证。Contraline计划于明年启动3期临床试验。Eisenfrats先生目前正筹集6500万美元,扩充约20人的团队,期待在2030年前将两款男性避孕产品推向市场,为全球避孕选择带来新的可能。
Sneha Goenka,31岁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工作简介
在这次榜单中,普林斯顿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Sneha Goenka博士因显著加速人体基因分析进程而入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高达50%的婴儿死亡与遗传疾病相关,而以往的基因检测与诊断往往需要长达七周时间,严重延误治疗。Goenka博士及其团队通过改进计算步骤,将诊断时间缩短至不足八小时,让医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DNA测序并确诊,从而为临床决策赢得宝贵时机。这一突破不仅有望改变新生儿的救治方式,也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新范式。
Goenka博士的创新源自对长读长测序平台Oxford Nanopore的优化。该平台能在90分钟内生成基因原始数据,但传统软件需要约21小时才能完成分析。她与团队开发出自动化的云端处理方式,使原始数据在生成过程中即可实时上传并进行比对,大幅缩短至1.5小时内完成突变识别。该技术已在26名患者身上应用,其中多数来自斯坦福儿童医院。如今,Goenka博士正通过联合创办公司推动这一快速测序与分析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落地,并进一步将诊断时间压缩至六小时。同时,她也在努力解决参考基因数据以欧洲人群为主的局限,计划引入更多多样化基因数据,以提升不同人群的诊断准确性,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Christian Kramme,29岁
Gameto
工作简介
Christian Kramme博士因其在女性生殖健康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备受瞩目。早在2018年进入哈佛医学院实验室时,他的首个项目便是尝试通过基因工程将皮肤细胞转化为人类卵子。虽然功能性卵子的生成至今仍未实现,且伦理争议颇大,但Kramme博士敏锐地转向研究卵泡中支持卵子成熟的细胞。这类细胞更易生产,并能分泌激素促进卵子发育。如今,Kramme博士已成为哈佛孵化出的生物技术公司Gameto的首席科学官,带领团队探索这些细胞在体外受精(IVF)等领域的应用。
Gameto的首款产品已进入临床测试,其核心理念是利用实验室制造的卵巢细胞在“人工卵巢”环境中帮助卵子成熟,从而显著减少患者在IVF过程中所需的激素注射次数,降低身心负担。2024年12月,首例通过该技术诞生的婴儿在秘鲁顺利出生,标志着这一方案从实验走向临床的重要里程碑。今年夏天,美国FDA已批准开展大规模研究。此外,Gameto还计划利用实验室制造的卵巢细胞开发治疗更年期的植入装置,模拟天然卵巢长期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为传统激素替代疗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Andrew Yang,34岁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
工作简介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及Gladstone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Andrew Yang博士,因其在血脑屏障研究方面的突破性成果而备受瞩目。相比身体其他部位,大脑血管壁的细胞层更为致密,从而形成血脑屏障,以阻隔毒素、病原体及大多数分子进入。然而,Yang博士的研究发现,这一道屏障比人们以往认知中更具通透性。他确认已有超过百种蛋白质能够进入健康小鼠大脑并发挥功能,这些蛋白质通过与血管壁受体结合,引发一系列过程,最终成功穿越血管壁。因此,Yang博士形象地将血脑屏障比作“有门有窗的房子”,既具保护作用,又允许营养物质的进出。
目前,Yang博士的实验室正积极系统化地梳理这些蛋白质及其对应的关键受体,为药物递送至大脑开辟新的可能。长期以来,如何突破血脑屏障一直是药物研发中的重大挑战,而他的研究为研发能够与受体结合并穿越屏障的抗体提供了全新方向,使药物有望精准作用于大脑内的特定细胞或病灶,例如癌细胞。驱动Yang博士持续投入这一领域的,还有个人经历——他的父亲在五十多岁时被诊断患有痴呆,这一打击促使他坚定选择神经科学作为毕生事业。
Yamin Zhang,32岁
新加坡国立大学
工作简介
Yamin Zhang博士凭借在心脏起搏器领域的革新性突破入选。传统临时起搏器虽然能够帮助患者在术后维持心律稳定,但操作复杂且隐患重重:需要通过静脉或胸壁植入电极导线并连接外部电源,而在移除导线时,由于疤痕组织的存在,手术风险显著增加,甚至可能引发心脏撕裂或严重感染。为解决这一难题,Zhang博士在西北大学博士后研究期间研发出一种全新的无线、自供能起搏器。该装置可直接附着在心脏表面,并能在体内自然降解,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起搏器所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款创新型起搏器兼具电刺激器和电池的功能,其电极由钼、镁、锌等可吸收金属制成,利用心脏自身的体液作为电解质来传导电流。装置体积仅如芝麻粒般大小,可通过注射方式植入体内,并可借助固定在胸口的光源实现远程开关控制,尤其适合更容易因传统设备出现并发症的儿童患者。今年,《自然》发布了Zhang博士的研究成果。该装置已在多种哺乳动物以及人类捐赠心脏中得到验证,下一步将进入临床试验。除重新定义起搏器外,她在自供能电刺激技术方面的探索,也为阻断疼痛、促进创伤愈合以及烧伤后的组织再生带来了新的可能。
在本榜单的其他领域中,也有不少青年领袖的工作为人类的未来带来了积极推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逐一展开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查看完整榜单内容。
文中照片来自各人工作单位官网
参考资料:
[1] Innovators Under 35 2025. Retrieved September 8, 2025 from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innovators-under-35/biotechnology-2025/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药明康德」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