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农民工汗水换不来应得的工资
在古城西安的城市建设浪潮中,一群默默耕耘的园林工人正经历着令人揪心的维权困境。2025年9月8日,随着媒体持续曝光,西安市体育中心外围提升改善道路PPP项目(一标段)二工区北辰景观绿化工程拖欠86.9万元劳动报酬事件持续发酵,引发社会各界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深度思考。
一、烈日下的坚守与冰冷的欠薪单
时间回溯至2021年春天,侯师傅带着三十余名工友进驻项目工地。长达半年的施工期里,他们凌晨五点从家出发,早上七点前到工地就开始修剪灌木,深夜仍在移植乔木。"最热时地面温度超40℃,工服能拧出半斤汗。"侯师傅展示的手机相册里,记录着工人们裹着湿毛巾作业的身影。据项目资料显示,该工程涉及绿化带改造,是迎接第十四届全运会的重点配套项目。
然而这份用汗水浇筑的"城市名片",在竣工后却成为工人们的"伤心地"。侯师傅提供的工资表显示,团队累计完成产值,但截至2025年8月,仍有86.9万元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包工单位高天建设老总说'央企项目不会赖账',没想到一等就是四年。"多位工人证实,期间他们往返于总包方中建五局与分包商高天建设之间超近百次,得到的只有互相推诿的"三角债"说辞。
二、PPP模式下的责任迷局
记者调查发现,该项目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由发包方西安市住建局牵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以及施工单位高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联合实施。在层层分包体系中,高天建设作为专业分包商,又将劳务作业转包给无资质的自然人包工头。这种常见的"大牌挂靠+多层转包"操作,最终导致末端劳动者维权无门。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施工总承包单位负有工资清偿主体责任。但涉事央企却以"已按合同支付工程款"为由,将皮球踢给资金链断裂的分包商。更令人诧异的是,项目早在2022年就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营,建设单位却始终未按规定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
三、维权长征中的血泪账本
翻开工人们的记账本,每一页都写满心酸:王师傅因拿不到钱耽误女儿大学学费,不得不借网贷;阿姨丈夫脑梗住院,被迫变卖老家宅基地;年轻的小王因此失去结婚彩礼钱,婚事告吹......"我们不要利息,只求拿回血汗钱。"工人们算了一笔账:86.9万元分摊到30人,相当于每人两年半的农村低保金。
尽管2023年起他们先后向劳动监察、信访等部门投诉,但调解过程屡陷僵局。人社局出具的《责令改正通知书》显示,涉事企业多次承诺还款却屡次失信。直到媒体介入,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部才在舆论压力下承诺"2024年7月1日前解决",但具体方案仍模糊不清。
四、制度反思与破局之道
这起事件暴露出PPP项目监管的三大漏洞:一是工资保证金制度执行不到位,二是总包代发工资机制形同虚设,三是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流于形式。西北政法大学劳动法专家建议,应建立"黑名单"联动惩戒机制,将欠薪企业排除在招投标体系之外。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新修订的《农民工工资保障法》已明确要求政府项目欠薪必须由财政资金兜底。但本案中,地方政府尚未启动应急垫付程序。有政协委员呼吁,对于此类民生问题应建立"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避免劳动者陷入"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困境。
五、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劳动者尊严为代价
站在已绿树成荫的北辰大道上,工人们指着自己栽种的树苦笑:"树都长得比人高了,我们的工钱也没有'长利息'。"这86.9万元欠薪,不仅关乎三十多个家庭的生计,更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底线。当"国际大都市"的蓝图与底层建设者的生存权发生碰撞时,如何筑牢制度防火墙,将成为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眼下,随着陕西省专项督查组的进驻,事件未迎来转机。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构建贯穿项目全周期的工资监管体系,让每一个为城市添砖加瓦的劳动者,都能有尊严地分享发展成果。这场持续四年的欠薪拉锯战,终将如何收场?全社会都在等待一个负责任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