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22届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在云南昆明举行,闭幕式上赛事组委会宣布,2026年第23届赛事将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成都高新中学,以下简称“教科院附中”)承办。
据悉,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是由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于2001年创办,在西部数学奥林匹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大型数学竞赛。
今年,来自四川、重庆、甘肃、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宁夏、海南、江西、山西、新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等地的29支代表队,共有214名选手踊跃参赛。其中,教科院附中获得了3金1银的好成绩,在所有参赛队伍中名列前茅。
一直以来,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被视为全国联赛的重要预演,由中西部地区重要城市的著名高校或中学承办,其奖项含金量极高。
教科院附中于2019年正式成立,到今年,也才过去6个年头,为什么这所年轻的学校会成为承办者?
一个数据或许正是答案:虽然才成立6年,但教科院附中在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省级一二等奖及以上奖项已超过300个,平均每年50枚以上奖牌。
不过,我们在对话竞赛贯通总负责人刘应成时发现,虽然学校一直被坊间称作“搞竞赛”起家,但竞赛并非教科院附中的全部。
承办大型学科竞赛,能为学校和学生带来什么?
首先是机遇。
对于学校来说,承办该项赛事则意味着有机会承办更高级别的学科竞赛。比如2024年第21届赛事由上海中学承办,学校便以此为契机,进行2026年第6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演。
其次,在这个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是,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都能得到提升。
但刘老师认为,比这两者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
“以西部数学邀请赛来说,承办单位可以自动获得独立参赛资格。”刘老师介绍。这也意味着学校的参选同学无需参与省内激烈竞争,可以直接代表学校出战。“如果是非承办学校,每省只有4个参赛名额,机会很稀缺的。”
如果将眼光再放长远些,五大学科竞赛的承办也可以获得大概5个省队的奖励名额。“这基本上就是一只脚踏进了清华北大,四川作为竞赛强省,省队队员获得金银牌的概率极高。”刘老师透露,按照国家政策,进入省队后再获得金银牌,即可获得清北破格资格,相当于“高考成绩上加30-50分”。
当然,即便没有这些政策红利,参赛经历对于走学科竞赛的孩子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实战,才是最有效的训练。”刘老师说道。
因此,赛事落地教科院附中之后,学校也希望能够在数学、信息等学科竞赛的赛事承办权上占据一定优势,以此更好地助力学生踏入名校。
从近年来五大学科竞赛的热度,结合今年最新的清北新生生源分布数据来看,竞赛生真的很“吃香”。
2025年,北京大学共录取4490名本科新生,其中通过特殊招生录取的人数就有1700多名,占比56%。其中,通过“强基计划”,以及竞赛保送生对应基础学科的“计划班”等渠道入学的,都是竞赛背景学生,而这部分学生,占据新生人数的30%,甚至更多。
北京大学2025年内地生源分布
这条竞赛成绩与名校录取之间的直接通道,也使得优质竞赛资源成为学校争夺的焦点。
师资,则是竞赛培养的核心。从今年“479”等名校的新教师招聘公示可以看到,名校基础学科专业出身是竞赛教练的“标配”。
图源:成都教育局官网
从这份公示的名单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像成都七中和树德中学这类竞赛强校,聘用的竞赛教练都是清北和中科大的硕博研究生。
教科院附中今年也引进了以全国第二名成绩保送清华的物理老师等作为专业的竞赛教练。“学生一看老师这么厉害,既有基础又有兴趣,就愿意选择”,名师效应是显著的。
当然,教科院附中的竞赛优势,与学校核心团队成员的背景密不可分。刘老师直言:“全省范围内竞赛教练出身的校长凤毛麟角,应该不足1%。”
官方资料显示,成都教科院附中首任校长,同时也是现任校长的潘君,曾在成都七中林荫校区担任化学竞赛教练多年。
刘应成本人则是数学竞赛背景,先后任职于锦江嘉祥和天立学校,目前是教科院附中竞赛贯通总负责人。
基于这种背景,整个团队更懂竞赛,并且,小到家长答疑,大到学校贯通式培养的顶层设计,学校几位负责人都是亲力亲为。
开学前,很多家长咨询教科院附中采取的贯通式培养到底是个什么模式?刘老师解释,具体来说,就是初中阶段开设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以选修课形式进行启蒙;高中则转为更加专业系统的训练。
“初中完全是兴趣爱好,到了高中就像正规军了”,刘老师说,初中课程是兼顾国家课程的同时,在难度和深度上适当延展;高中则直接使用研究改编自国内一线高中名校的校本教材。
并且,课程更新速度也是该校一大优势。“市面上很多竞赛资料都是5年前、8年前的,我们更新的速度很快,题目质量很高”。这也得益于刘应成连续8年参与高中竞赛命题工作的经历,能够更好地把握最新命题动向和题库资源。
竞赛实力强,校长也是竞赛教练出身,难免让不少家长对教科院附中都有个印象,认为学校“只搞竞赛”或者说“只擅长竞赛”。
刘老师明确表示,这是一个误解。“实际上,一个年级500个高中生,搞竞赛的就那么几十个,大多数都是不搞竞赛的。”
这也是一个值得提醒家长的点,“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竞赛。”
就学校目前对竞赛生的选拔机制上看,学生基础、兴趣爱好和家长支持,是学校最关注的三要素。
而即使满足这些条件,还要经过一个月的试学期,“有的孩子常规考试很厉害,但一接触高难度竞赛内容就不适应了”。
不适应怎么办呢?学校介绍,竞赛课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开展,与高考之间升学路径的转换也会相对灵活。
当然,不管最终竞赛能否成功,竞赛经历赋予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方法论将终身受用。
“数学虐我千百遍,我爱数学如初恋”,比如优秀竞赛学生一定具备的品质之一,就是极强的专注力和抗压能力,“就像去新疆经历过70多度火焰山,会觉得42度的天气也不过如此。”这种抗压能力的迁移价值,也将使孩子未来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时,可以更加从容。
竞赛的另一重价值,则是让学生提前思考规划人生方向。
刘应成表示,在新高考背景下,选科组合和可填报志愿组的增多,反而让许多家长和学生陷入选择困难。但是,选科不应追求数量最大化,而应基于职业规划反向选择。刘老师对此打了个比方:“假如你最想去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给你20个选择已经足够涵盖,再多也是冗余。” 也就是说,竞赛培养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前瞻性的升学规划,更在于让学生提前确立人生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