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源格局生变
中俄天然气协议或重塑全球市场秩序
【oilprice网 9月7日报道】
![]()
本月初,中俄两国元首会晤期间最引人瞩目的消息莫过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协议的签署。这项协议或将重塑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可能对特朗普政府的能源主导战略构成挑战。
这条跨境管道项目已筹划多年。中方经过审慎评估后作出战略决策,虽然具体条款尚待敲定,但释放的信号明确:中国将从俄罗斯大幅增加天然气进口量。待第二条“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建成,俄对华年供气量将突破1000亿立方米。
无独有偶,这一数字正是“北溪二号”管道原计划对欧的供气量,二者规模相当。但在欧盟领导人承诺两年内暂停进口所有俄罗斯能源的背景下,目前欧盟仍通过“土耳其溪”管道进口俄气,并增加液化天然气(LNG)进口,而俄罗斯是世界上受制裁最严重国家。若欧盟当真要彻底摆脱对俄能源依赖,这些采购行为都必须终止。
地缘政治博弈中,欧盟找到了替代供应方——美国天然气生产商正开足马力,墨西哥湾沿岸液化设施持续扩产,将欧洲视为长期目标市场。特朗普政府推行“能源主导”战略予以支持。俄中管道协议对美欧双方都是挑战,但对欧盟冲击更为显著。
欧洲企业正面临能源成本导致的竞争力困境:高昂的能源价格推升制造业成本,反观中国凭借较低能源成本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创新因素另当别论)。由此可见,中国凭借低成本能源优势增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欧洲则苦于高昂能源成本对竞争力的侵蚀,且这种困境正趋于长期化。
欧洲已是美国液化天然气最大买家,虽保障了供应安全,但价格劣势明显。诚如屡被赘述之事:受地理距离和液化成本制约,美国LNG价格始终高于俄欧乃至挪威管道气,这使依赖LNG的欧洲相较中国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且其处境将比当前更为严峻。
对特朗普政府而言,这种情况同样构成难题:欧洲企业承受的能源成本压力终将削弱其购买力,进而影响各国政府保障能源安全的财政能力,特别是在应对冬季供暖需求的背景下。对于正计划投入数百亿资金为特定行业提供补贴、为无力承担当前能源价格的家庭提供财政援助的各国政府而言,这绝非利好。实际上,欧洲各国财政已捉襟见肘。
从美国视角看,正如路透专栏作家罗恩·布索(Ron Bousso)所言,该项目意味着中国将减少LNG进口(包括美国LNG)。但实际上中国自今春中美关税争端后已停止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值得注意的是,美国LNG出口上月创历史新高,这表示生产商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有限。
表面看来,美国LNG生产商与欧洲买家都面临不确定性。尽管欧洲政府主张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但这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十年。能源行业的现实需求推动美国液化天然气产能的激增,预计未来数年将有大量新项目投产。然而出口扩张存在上限,因为美国国内天然气需求也在增长。
随着数据中心建设热潮兴起,美国国内天然气需求十多年来首次持续增长。一旦国内价格走高,更多天然气将转向国内市场,导致欧洲买家面临更高溢价。或许欧盟是时候考虑从中亚等地区寻求管道气替代方案了。
![]()
翻译 | 许婷婷(微信部)
审校 | 刘海棠(微信部)
编辑 | 许婷婷(微信部)
注: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有删减
![]()
微信丨能源舆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