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华山村,“八宝”景区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曾因非遗救助项目重焕生机的举人门,砖雕上“双凤朝阳”“二龙戏珠”的纹路已在风雨中模糊,墙面斑驳如老人脸上的皱纹,多处剥落的痕迹仿佛在无声叹息;杨氏宗祠的建筑构件悄然朽坏,“关西分派”的砖雕虽在,却难掩整体的颓态;黄花塘的水面仍映着村落倒影,但塘边石阶磨损严重,曾经村民淘米洗菜的热闹场景只剩寂寥;传说中分隔阳世阴间的奈何桥,早已不是那座壮观的石拱桥,仅存的简易桥在岁月里愈发单薄;冷遹旧居外,“危房危险请勿靠近”的警示牌格外刺眼,这位近代名人的出生地,木构建筑的纹理里尽是时光的刻痕;百年老店“天和永号”的老柜台虽还能窥见昔日繁华,可店面整体的衰败,让“百年”二字更显沉重。
![]()
![]()
这些承载着村落记忆与非遗文化的“八宝”景区,并非一直如此落寞。数年前,随着非遗保护浪潮涌起,它们与村里的老银杏、泥叫叫技艺等一同被纳入救助范围:举人门的砖雕得到初步修复,杨氏宗祠的历史价值被重新挖掘,黄花塘也因文旅开发短暂热闹……彼时的复兴微光,曾让村民与游客都看到了文化新生的希望。
![]()
然而,这希望却如昙花一现。年轻人大多奔赴城市,愿意留下来学习砖雕修复、古建筑维护的后继者寥寥无几,非遗技艺的传承链逐渐断裂;最初的保护热度褪去后,资金投入、日常管理的力度不断减弱,“重视”成了短暂的口号。于是,曾经被点亮的“八宝”,又慢慢坠入褪色的困境。
作为法律实践团成员,我们更敏锐地察觉到,非遗保护的“中场失守”,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紧密相关。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虽为非遗保护筑牢了基础,却对“八宝”这类非遗物质载体的长期持续保护缺乏细化规范:基层政府在后续维护中的责任如何界定?社区与村民的保护义务怎样落实?资金保障怎样形成长效机制?这些问题的法律空白,让“八宝”在重视度下滑时,失去了刚性约束与保障。同时,法律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激励机制仍有提升空间——若能通过立法明确传承补贴、职业发展通道等内容,或许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破解“后继无人”的困局。
非遗保护从来不是“一次性救助”就能完成的闭环,而是需要系统、持续的守护。华山村“八宝”景区的兴衰提醒我们:要让非遗真正“活”下去,必须以更完善的法律制度为盾——细化物质载体的长期保护条款,明确多元主体责任,构建资金与人才的长效保障机制,让法律不仅能“救”非遗于危亡,更能“护”非遗于长远,避免复兴的微光再度被岁月的尘埃掩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