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日的余温悄然褪去,我们迎来了凉爽而内敛的秋季。中医认为,天地之气正经历着从“生长”到“收藏”的转变。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季节,人体应顺应自然,将向外宣散的气机逐渐收敛,使身心处于平静、安宁的状态。无锡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谭广兴副主任中医师提醒,秋季养生核心在于顺应自然界的收敛之气,为身体的冬季封藏做好准备。
润燥养肺,膳食调养先行
秋季气候干燥,中医称为“秋燥”。燥邪最易损伤肺脏,而肺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因此,秋燥常导致口干咽燥、皮肤干燥、鼻干出血、便秘等问题。谭广兴主任表示,防治秋燥,需以“滋阴润肺”为第一要务,也是秋季饮食调养的重中之重。专家建议,遵循“少辛增酸多润”的原则,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助燥伤阴;同时,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石榴的摄取,以收敛肺气。白色食物如梨、银耳、百合、山药等,因其能入肺经,可以成为秋季餐桌上的常客,它们不仅口感清润,更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问题。
具体而言,果蔬类中的梨、甘蔗、荸荠等,是润肺生津的佳品;粥品类如百合银耳粥、山药薏米粥,既能温养脾胃,又能防燥护肺;茶饮方面,麦冬、沙参、玉竹泡水代茶饮,或自制五汁饮,皆是缓解口干舌燥的妙方。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辛辣的食物,此时节还应尽量少食烧烤、油炸及过于温补之品如羊肉、韭菜等,以免助燥伤阴。
收敛神气,起居运动并重
谭广兴表示,此时,在起居作息上,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助肺气之舒展。同时,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腹部、背部及关节部位,避免受凉引发疾病。夜间关窗睡觉避免秋风直吹,盖好衣被防止寒气入侵,保证高质量的睡眠,是养阴蓄锐的关键。室内可适当使用加湿器,或放置一盆清水,以缓解环境干燥。
运动方面,秋季运动应以平缓、收敛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津液。秋季宜选择舒缓柔和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它们动作流畅,强调意、气、形的和谐统一,有助于气血调和,增强体质。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也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登高望远,不仅锻炼身体,更能开阔心胸。运动时间以早晨为宜,运动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专家认为,通过这些起居与运动的调整,能让我们的身体与心灵都得到充分的休憩与滋养。
情志调摄,穴位按摩助安康
秋风送爽,却也易引发人的悲秋情绪。谭广兴提醒,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秋季应特别注意情志的调摄,保持心境平和,乐观豁达。多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如赏菊、绘画、听音乐等,与亲友交流分享,让心灵得到慰藉。当感到情绪低落时,可尝试按压合谷穴、太冲穴等穴位,有助于疏解郁结之气,恢复内心的宁静。
此外,穴位按摩也是秋季养生的好帮手。太渊穴、列缺穴、肺俞穴等核心保健穴位,每日定时按摩,能补益肺气,预防呼吸道疾病。入秋后,许多人会感到异常疲劳、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下降,这常被称为“秋乏”。从中医角度看,这是由于夏季人体消耗过多(暑湿伤气),入秋后机体进入休整阶段,气血由外转向内收,一时未能适应所致。针对秋乏这一季节性现象,按摩百会穴提神醒脑,太阳穴缓解头痛疲劳,足三里穴健脾胃、补中气,从根本上对抗疲劳,提升身体活力。
专家表示,中医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未病先防。秋季养生是一场关于润燥养肺、收敛神气、情志调摄的智慧修行。通过合理的膳食调养、顺应自然的起居作息与运动锻炼,以及科学的情志调摄与穴位按摩,我们不仅能有效预防秋燥、秋乏等季节性不适,更能增强体质,为迎接寒冬储备充足的能量,跟随中医养生的智慧步伐,从容安度金秋,拥抱健康与宁静的美好时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朱鲸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