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虎
编辑 | 石濑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用一万四千元,就可以“买断”一张脸。
前段时间,YouTube博主Lucy以1500英镑(折合约1.4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自己的脸卖给了一家AI初创公司。
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场交易不仅仅是出售自己的形象,事实上也几乎断送了她的整个自媒体生涯。
Lucy表示,按照签约合同规定,她现在不能在任何品牌广告中使用自己的脸。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她之后接到任何的品牌商单,她都将无法出镜。
这还不是个例。据《纽约时报》报道,有一批TikTok博主专门将自己的脸“出售”给了官方供其训练AI模型使用。
随后他们发现,自己的脸还出现在了保险比价、每日星座运势,还有脑筋急转弯应用等各类意想不到的广告中。
像《黑镜》的剧情走进了现实一样,事实上这些博主从来没有主动参与过上述这些视频广告的拍摄。所有这些短视频,都是通过AI合成人脸技术制作完成的。
他们当中,有的因为出售自己的形象而获得了微薄的一次性报酬,更多的人为了图“来钱”的一时之快,陷入了极为影响个人生活的长期麻烦之中。
我们不禁困惑:为什么这些博主愿意把自己的脸卖出去?
签给AI的“卖身契”:
一次性交易,低至500美元
据Lucy介绍,她当时会签署肖像授权合同,是因为看到了Instagram上明星的AI数字人分身。
“我是在Instagram上收到了对方的合作意向。他们希望使用我的脸来生成一些AI图片,并训练专属模型。我当时一下就被吸引了,尤其是想到连Kendall Jenner这样的明星都在打造自己的分身,就特别想自己亲自尝试一下。”
注:此前在Instagram上创建了AI分身的名人明星;目前Kendall Jenner分身已被Meta下线。
Lucy起初也怀疑对方是骗子,直到他们提出愿以1500英镑的价格购买她的脸。在她看来,这是一笔“稳赚不亏”的生意。一方面能够让自己的形象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另一方面,训练AI模型的工作量并不大。
Lucy只需要录制几段不同装扮、不同环境中的自拍视频,聊一聊“今天一天做了什么,在通勤时读了什么书”,这些素材就可以用来训练AI模型。
然而没过多久,当她在刷社交平台时,竟然看到了自己的脸出现在了推送的广告中。Lucy表示,当初签署合作协议时,只提到了会用于训练AI模型,并没有详细提到后续的模型使用场景和范围。
这一切导致她现在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自己的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于广告宣传中了。
往好了想,那家AI初创公司或许只是将她的虚拟形象用于生成带货视频。更糟一点,如果被用来生成不当内容甚至发表争议性言论,也不是没有可能。
Lucy以1500英镑的价格签署了一份长期合作协议,而美国演员Scott Jacqmein则以750美元授权自己的肖像给TikTok,供其使用一年。
与Lucy相似,Scott也抱着类似的期待。他认为在一年时间内,那个虚拟的“自己”或许能比多年来他在社交平台上努力经营的真实形象,获得更大的成功。
现在他的“人脸”正在互联网上刷屏,只要广告不违反TikTok的平台规则,他这个“分身”就可以为任何一款产品做推广。
去年6月,TikTok推出了一款“Symphony Digital Avatars”的AI分身制作工具。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品牌方使用AI生成逼真的“真人广告”。
这个工具自带了30多种现成的数字人形象,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已经获得商品使用许可的、已付费的真实演员或者热门内容创作者。这些数字人具有不同的国籍、背景以及语言能力。
虽然这些AI广告视频会标有“AI生成”的标签,但看起来都和真人拍摄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个场景下,Scott被称为“Steve”,他可以“出现”在各种环境中,包括浴室、客厅或厨房,为各种各样的品牌带货。
很多博主心里想的是:反正科技公司和平台早晚都会爬取和搜集他们的形象素材,不如让他们再出一笔钱,总比完全被白嫖好。
正是这种“既然阻止不了,不如赚一点”的心态,让不少人接受了这样的交易。
抱有这一想法的人,大都和AI公司或平台签了协议,拿到的报酬一般在500美元至1000美元之间。但他们获得的酬劳都是一次性费用,后续他们的形象被使用多少次,带来多少收益,都再与他们无关。
这一价格甚至远远低于市场标准,通常来说,在美国有经纪人的模特拍摄一条广告通常可以拿到2500美元,即便是独立模特,其平均报酬也在1000美元左右。
把脸卖给AI公司,
博主们为什么后悔了
低价“收购”人脸,让一些AI公司赚翻了。
以英国AI数字人公司Sythesia为例,它已经将获得授权的AI数字人形象转卖给超70%的《财富》500强企业。因这一业务,Sythesia的估值在今年1月份翻了一番,达到21亿美元。
当然,除了Sythesia之外,不少科技公司同样在进行“人脸购买”的工作。
比如,谷歌Workspace最近推出了AI虚拟形象,可以为企业快速生成用于入职培训、公告、产品说明等的AI视频。它在声明中表示,已经挑选了“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演员”来提供表演素材,并用于合成声音和形象。
更早之前,科技公司Hour One购买了来自不同种族、肤色和年龄段的100多张“脸”,来定制虚拟数字人,还投入到当地学校的线上教学中使用。
在Hour One看来,这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是一种“人们获得业余收入的好方式”。
甚至在AI技术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这类生意就已经存在。比如,有日本零售商将授权获得的“人脸”做成3D拟真面具出售,人们卖一张“脸”可以获得2000多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肖像授权生意由来已久,但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其潜藏的风险与使用权边界问题变得日益复杂。说白了,科技公司购买的是脸部许可权,以此可以将博主们的AI分身售卖给第三方,用来带货、产出内容,甚至完成线上教学等等。
但我们观察到,有些博主在配合AI建模的过程中,甚至被AI改变了自己的外貌,比如“消除”了他原有的胡子,只为了迎合算法或客户设定的“理想形象”。
在这一情境下,博主们原本期待平台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个人曝光量,也变得和博主本人毫无关系,最终流量和关注都流向了虚拟形象和AI公司本身。
不过,虽然生成的数字人动作和声音显得生硬,却足以被现实中的熟人朋友辨认出来,这种介于“像”和“不像”之间的外貌,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真实且尴尬的困扰。
更值得警惕的是,你的虚拟形象可能会被用于推广你本人根本不会认可的产品(比如男性增强补品、夸大效果的减肥产品、各类保健品),甚至以“你”的名义说出一些原本不会说的话。
此外,有部分博主签订合同时认为只是将“脸”授权给了TikTok平台,但最终却出现在视频编辑软件(如CapCut)中,甚至还会被他人上传到Facebook、YouTube等第三方平台,“脸”的使用范围与最初签署的合同并不一致。
甚至在国内还有不少黑灰产的行为,比如有不法团伙利用AI仿冒“于东来”“雷军”“全红婵”等名人的声音和形象,进行违规营销带货,来获取流量。
这背后的问题早已不再是“一张脸能卖多少钱”那么简单。出售人脸的演员、博主们究竟需要让渡多少权利,使用人脸的边界在哪,这些都是亟待厘清的关键问题。
「AI新榜交流群」进群方式:添加微信“banggebangmei”并备注姓名+职业/公司+进群,欢迎玩家们来群里交流,一起探索见证AI的进化。
欢迎分享、点赞、推荐
一起研究A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