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内蒙古的河套大地,我们可以看到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同样还会体会多民族的融合和奋进,还能体会河套农耕文化的传承。同时,红色文化如长河奔涌,跨越百年仍激荡人心。
这里是内蒙古较早开展革命斗争和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从革命火种初燃到抗战烽火燎原,从建设热潮涌动到当代传承不息,红色血脉在各族人民的奋斗中代代赓续,铸就了一部气贯长虹的红色史诗。

01
举起赤旗
河套的红色基因,始于播撒革命火种的峥嵘岁月。1921年,受俄国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影响,恩克巴雅尔在乌拉特草原创建内蒙古最早的革命组织之一“乌兰纳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之光带到河套。1927年,中共绥远地委派刘进仁到临河,与李春秀等进步人士建立河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临河支部。李春秀以“小李先生”之名,一边创办公立学校摆脱教会束缚,一边组织群众抗烟税、争土地,甚至打入武装力量开展军运工作。1928年恩克巴雅尔在部队转移过程中遭遇反动派袭击而牺牲。1931年,李春秀因奸细出卖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用生命为河套播下革命火种。此后,中共临河支部在白色恐怖中发展党员40余名,开展多种形式的斗争,为河套革命事业奠定根基。
![]()
抗战时期,河套成为抵御外侮的坚强堡垒,红色精神在血火中淬炼升华。1937年,绥远省和硕公中垦区党组织领导暴动,组建起由白乙化任总队长的抗日民族先锋总队,这是党在河套建立的第一支建制完整的抗日武装,后来编入八路军屡立战功。1940年的“五原大捷” 震撼全国,傅作义率35军深夜突袭,收复被日军占领的五原,679名将士英勇牺牲。此役中,河套特委书记郭北宸、抗日勇士白乙化、蒙古族巾帼奇俊峰等英烈以身殉国,各族群众踊跃支前,谱写了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壮歌。如今,五原抗战纪念园里的千余张照片、400余件文物,仍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02
屯垦戍边
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红色文化在建设奋斗中焕发新活力。1969年,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8万热血青年 “向草原进军、向沙漠开战”,在巴彦淖尔组建18个团,兴建电厂、糖厂等工业企业,6年生产粮食1.68亿公斤,用青春铸就 “艰苦奋斗、屯垦戍边” 的兵团精神。
![]()
与此同时,河套儿女历时近20年开挖总干渠与总排干,15万人战天斗地,时任盟委书记李贵带头赤腿站在寒水中作业,民工们收工时必挑 “英雄担”,最终建成亚洲最大自流引水灌区,凝结成 “敢想敢干、苦干实干” 的奋斗精神。如今,磴口县兵团文化红色旅游景区内,68岁的老兵团战士秦子敬义务讲解,让兵团故事代代相传。
03
生动课堂
进入新时代,河套红色文化在创新传承中生生不息。今年6月,杭锦后旗刘光子英雄事迹馆即将开放,这位抗美援朝 “孤胆英雄” 单人俘虏63名英军士兵的事迹,将通过展馆继续激励后人。五原县抗战纪念园里,《五原战役》实景剧常态化演出,35名乌兰牧骑队员用爬山调等特色元素,再现全民抗战场景,观众韩瑞刚感慨 “仿佛穿越到烽火岁月”。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新建、修缮多处烈士纪念设施,从临河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乌拉特前旗烈士纪念广场,红色地标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
从恩克巴雅尔举起的赤旗到新时代的红色课堂,河套红色文化始终是照亮前路的信仰之光。这片土地上,革命精神、抗战精神、奋斗精神一脉相承,在代代传承中化为河套儿女阔步前行的力量,让红色血脉永远奔涌,红色文化也成为河套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为掌上非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