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8日讯 在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井涵被一群孩子簇拥在中间。这温馨的一幕,正是她十年坚守最美的注解。十年前,她跨越两千多公里,从辽阔草原来到黄河滩区,用青春之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描画蓝图,让理想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跨越千里:理想在黄河滩区落地生根
2015年夏天,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师范学院毕业的井涵,做出了一个让亲友不解的选择——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通过招考成为了郓城县一名乡村教师,来到距离家乡两千公里的薛河口小学,在黄河滩区开启育人之路。
这所学校2014年竣工验收,2015年招生,虽然学校设施完善,但因地处黄河滩区的小村庄,交通极为不便,老师们都不愿意来此任教。当天晚上,她独自一人住在了学校,环顾着空荡荡的宿舍,不由得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父母,想起了临来时父母的万般不舍和再三劝阻,这一夜她辗转难眠。第二天,当她踏上讲台看到台下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听到孩子们第一次叫她老师的时候,一种责任感涌上心头,于是她就暗下决心,不能辜负每一个孩子。自此开启了她吃住在校、以校为家的滩区从教生涯。
井涵的这份抉择并非一时冲动。大学毕业前,作为团支书的她带头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支教活动。在锡林郭勒盟支教的三个月,她看到50多岁的教师仍是学校的“年轻力量”,退休教师被返聘撑起课堂,留守儿童攥着铅笔头追问“山外面是什么样”。正是这段经历,让她笃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既能实现人生理想,也能做些有意义的事。”
2016年春节,因心疼女儿独自在异乡打拼,井涵母亲办理好退休手续,来到郓城陪伴她,这也更坚定了她坚守黄河滩区的信心。2017年9月的一个清晨,母女俩在前往拼车点的途中遭遇车祸,母亲为保护她身受重伤。家人得知后从内蒙古匆匆赶来,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女,劝说等伤好了一起回内蒙古。那时内蒙古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才回引计划,这样也可以家人团聚、生活有个照应。“看到病床上的妈妈,当时特别难过,非常自责,心里有些动摇”,她含泪写下了辞职信。第二天,拄着双拐的井涵来到学校,准备递交辞呈。让她没想到的是,全班学生自发在走廊两侧站成两排,为她“开”出一条通往办公室的路。“老师别走,我们离不开你!”孩子们的哭喊声让井涵瞬间红了眼眶。那个课间,学生们轮流护送她上课、下课,没人组织却秩序井然。那一刻,她想到滩区学校老师来了又走的困境,想到自己扎根育人的初心,她又悄悄收起辞职信,转身走进了教室。
深耕十载:在滩区土壤里生长教学智慧
初到薛河口小学,井涵班上40多个学生有半数不及格。为了让孩子们打好基础,她创造了“三大法宝”:树立榜样、师徒结对、一对一辅导。她还于滩区生活中琢磨出教学智慧,独创“滩区生活教学法”,把数学知识融入真实生活:爷爷家麦田算面积、镇上买苹果算价格等,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具体。在她带领下,班级成绩从全镇倒数跃居前列,百余名学生走出滩区考入理想学校,用知识拓宽了人生路径。
为了提升育人能力,她常年利用周末外出培训,骑电动车往返几十里向县教研员请教,甚至假期赴济南、菏泽等地学习。为准备一节公开课,她曾反复修改教案20多次直至凌晨。她始终坚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还没找到的合适教学方法”。作为教研组长,她牵头成立滩区教育创新小组,开发《黄河边的数学课》等校本课程,推动完成《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践研究》等课题,带动一批青年教师共同成长。
井涵尤其关注留守儿童和特殊学生,把“一个都不放弃”作为育人准则。她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课间找一名学生谈心,每周至少家访两家,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课堂。
她曾遇到一个因父亲重病而沉默寡言的女孩,便每天课间带她看蚂蚁搬家、给她讲草原故事,课堂上故意让她回答简单问题,鼓励她“你回答得特别好,再大点声就更好了”。 三个月后,女孩终于和同学说话玩耍,这时井涵悄悄抹了眼泪。一次体育课上,她发现一名学生因鞋底脱落不愿出门,为避免孩子尴尬,她不动声色地请孩子留在教室帮忙整理作业本,然后迅速骑车到镇上为她买了一双新鞋,并趁着其他学生还没回教室赶紧帮她换上。女孩紧紧地抱住了井涵,这一刻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曾有家长为感谢她对孩子的照顾,硬塞来一兜新掰的玉米,她转身就带着文具和玉米一起送了回去。她常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滩区老人有的不识字,她就把家访内容写成土味口诀——少骂孩子多鼓励,手机别当哄娃器。发现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她便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
她的抽屉里塞满了学生送的贺卡,笔记本中记录着500多个孩子的成长点滴。“井老师总是最后离开办公室”,副校长徐长岭说,“有次一个学生摔伤了胳膊,她每天放学后送孩子回家,还抽空辅导功课。”家长邵玉田至今记得,儿子在井涵带课后数学多次考满分,“她从不发脾气,孩子们都把她当大姐姐。”
双向奔赴:滩区与教育者共赴育人之约
如今的薛河口小学,学生从最初的90人增至近400人, 教学楼、操场、音体美教室一应俱全。井涵也从青涩的“井老师”成长为“郓城县教书育人楷模”“菏泽市教学能手”“齐鲁最美教师”“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她的育人理想在实践中愈发清晰。
每天往返几十公里的通勤路、母亲提前退休的陪伴付出、个人问题的搁置……这些艰辛和压力在政策暖流中逐渐消融。“妈妈说她也有教师梦,支持我在这里实现价值。”井涵笑着说。现在城乡公交通了,周转宿舍启用了,政策对乡村教师的倾斜让她更有底气深耕教育事业。
静待花开:让黄河滩区的孩子乘着理想远航
“只有更多年轻人扎根乡村,滩区孩子才能真正走出去。”井涵望着校园里奔跑的孩子们,眼里闪烁着对育人事业的热忱。她用十年时光证明,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老师与学生、理想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如今,她教过的第一批学生已参加高考,“许正博被新疆大学录取、李明丽考入齐鲁工业大学……看到他们发来的录取通知,我觉得一切都值了。”井涵欣慰地说。这正是她育人理想结出的硕果。
就像她常对孩子们说的:“你们是滩区的花,而老师最幸运的,就是守着你们绽放。”十年坚守,井涵用行动诠释了“把希望播撒进滩区”的初心,在黄河滩区浇灌出教育的绿洲。她用十年青春证明,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真心影响未来。她仍在黄河滩区,静待每一朵花开。
闪电新闻记者 武梦彤 菏泽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