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菲律宾方面统计,自2023年11月以来,共有七个域外国家参与了其在南海的军事演习,其中美国16次、日本8次、澳大利亚6次、加拿大4次,印度、法国、新西兰各1次。这份看似华丽的“国际支持名单”,若从军事专业角度进行冷峻剖析,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水分与战略幻觉。
首先必须指出,演习频次绝不等于实际战力投送能力。美国海军凭借其常驻西太平洋的第七舰队及轮换部署的两栖戒备群,确实具备在南海高频次活动的物质基础。日本海上自卫队近年持续强化远海部署能力,其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常态化参与南海行动,显示出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坚定意图。这两国的参与具有实质性的军事意义,其舰机性能、作战体系及战场数据链兼容性,均构成对地区安全的真实变量。
然而其他国家的参与则更多停留在外交象征层面。澳大利亚虽参与次数较多,但其海军主力需兼顾印度洋及本土防御,在南海常以单舰形式进行“存在性巡航”。加拿大海军的老旧护卫舰在2025年仍面临舰艇老化和维修困境,四次演习中三次未进入争议核心海域。
法国唯一一次派遣的葡月号护卫舰属海外领地巡逻舰级别,印度2024年参与的什瓦利克级护卫舰虽具区域防空能力,但缺乏持续部署的支援体系。
至于新西兰的参与,其海军主力仅为两艘护卫舰,象征意义远大于实战价值。
这种“纸面联盟”的脆弱性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军事介入意愿与能力严重不匹配。除美日外,其他国家既无在南海打高强度战争的准备,也缺乏相应的兵力投送和持续作战能力。当危机真正爆发时,所谓“国际支持”极可能退化为外交声援。其二,作战体系兼容性存在先天缺陷。多国联军在指挥控制、情报共享、火力协同等方面需要数年磨合,而当前零散的联合演习根本不足以构建有效联合作战能力。其三,各国战略利益存在根本分歧。印度关注点始终在印度洋,法国重心在地中海与非洲,加拿大则受北极事务牵制——没有国家会为菲律宾的核心利益赌上国运。
值得警惕的是,美日正通过这种“演习常态化”策略实施温水煮蛙式的战略侵蚀。美国海军利用《加强防务合作协议》轮换部署濒海战斗舰至菲律宾基地;日本则通过装备援助将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纳入其海上态势感知网络。这种渐进式渗透比直接军事对抗更具危险性,它使争议海域的军事存在“合法化”,并为未来可能的冲突预设了战术支点。
面对这种复合型挑战,单纯军事反制已不足够。2025年中国在南海的应对呈现出多维度特征:在军事层面,依托西沙永兴岛、南沙诸礁的基地体系,构建了由预警雷达、电子侦测、防空导弹组成的立体防御网;在外交层面,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持续分化东盟声索国立场;在经济层面则加速推进深海油气勘探技术突破,以资源开发巩固主权主张。
这种“军事防御+外交斡旋+经济开发”的组合拳,恰恰戳中了菲律宾及其域外支持者的软肋——当对手无法获得实质性军事收益,又面临区域国家经济合作需求时,其干涉意志必然衰减。
历史经验表明,炫耀性军演从来不是决定战略平衡的关键。菲律宾陶醉于“七国联军”的虚像,却忽视了最关键的地缘政治现实:没有任何域外国家会为远离其核心利益区的争议岛屿付出决定性代价。当演习舰艇的航迹消失在波涛中,真正留在南海守护主权的,唯有具备持久存在能力与坚定意志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