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韩国总统李在明走进白宫,特朗普亲自迎接,笑容满面。
两人肩并肩走在玫瑰园,谈笑风生,场面温情得像老朋友重逢。
谁也没料到,仅过了两周,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直接突袭佐治亚州现代与LG合资电池工厂,475人被拘,其中包括300名韩国公民。
韩国政府措手不及,韩国媒体哗然,民众情绪沸腾。
“兄弟”情谊一夕崩塌,韩国人终于看清,美国转身的速度,根本不给盟友反应的机会。
2025年9月4日的清晨,佐治亚州埃拉贝尔的工业园区还笼罩在沉沉雾气中,现代与LG化学合资的电池工厂内,工人们刚刚开始一天的工作。
突然,大批执法人员包围现场,伴随着信号屏蔽,工人们被要求上交手机、排队接受检查。很多人还未反应过来,就被戴上手铐、脚镣,送往佛克斯顿移民拘留中心。
这不是普通的执法行动,而是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与国土安全调查局联合策划多月的突袭。
475人被拘留,其中300人为韩国公民。工厂刚建成尚未投产,投资规模超过76亿美元,韩国企业寄予厚望。
然而,就在工厂准备投入运转的关键节点,整个项目被按下暂停键。
韩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外长赵镛熙召开紧急会议,公开表示“深切关切”,并考虑亲赴美国交涉。外交部第一副部长朴允珠与美国副国务卿通话,要求“公平、迅速”处理事件。韩国政府派出专员紧急前往佐治亚州,现场调查情况,试图安抚工人,稳定舆情。
这场突袭的背后,并非单纯的移民执法。
就在一周前,美国刚刚宣布取消对25.6万委内瑞拉人的临时保护身份,并启动新一轮遣返计划。
从政治时间点来看,这一系列动作正值美国大选临近,特朗普政府加强移民执法,意在向选民展示“保护本土就业”的决心。
美国财政部在9月5日的韩美经济谈判中,提出恢复对韩电动汽车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
韩国代表团当场质问:“这就是战略伙伴?”
谈判气氛迅速恶化,双方在关税、军事经费、投资份额等多个议题上爆发激烈争执。
美国提出的要求之苛刻,令韩国代表难以接受。
要求韩国将驻韩美军经费从10亿美元提高到100亿美元,还要将国防预算占GDP比例从2.3%提升至3.8%,甚至提出要韩国“交出”美军基地土地所有权。
这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谈判,而是一场以盟友之名行霸凌之实的强压。
韩国媒体迅速放大突袭事件,质疑美方是否蓄意制造谈判筹码。
评论文章连篇累牍,痛斥美国“出尔反尔”“不讲盟友情谊”,不少媒体将事件定性为“羞辱性打脸”。
韩国民众情绪迅速升温。社交平台上,愤怒的留言铺天盖地,质问政府为何投入巨资建设海外工厂,却连最基本的工人合法身份都无法保障。
有人直言:“两周前还在白宫握手言欢,两周后就被铐走示众,这脸翻得比书都快。”
美国官方则表现得相当冷静。HSI特工史蒂文·施兰克对媒体表示,这次行动是“历时数月调查”的结果,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土就业机会”,并强调并非针对特定国家。
目前并未提出任何刑事指控,但475人仍被拘押,工厂全面停工。
背后真正的问题,是韩美之间错综复杂的战略关系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韩国的3500亿美元投资协议刚刚达成初步意向,大部分资金以贷款和担保形式存在,美国却希望更多直接投资。
美国国内对外国资金的戒心越来越重,尤其是对来自亚洲的企业。在这种背景下,韩国的“战略伙伴”身份并没有换来任何特别待遇,相反,成了美方“拿捏”的对象。
韩国一方面依赖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又需与中国保持密切经贸往来。
过去“安全靠美、经济靠中”的外交平衡,如今正在瓦解。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强化对外资企业的控制,韩国企业陷入两难:继续投资,可能遭遇更多突袭与调查;收缩投资,又会被指责“背弃盟友”。
美国工会也在这一事件中发声。佐治亚州主席伊冯·布鲁克斯公开谴责ICE的做法,认为这是“恐吓移民”,并强调这些工人承担着高强度、低工资的工作,根本不是非法移民的“威胁”,而是被雇主剥削的对象。
她警告说,这类突袭将严重影响本地经济与就业链条,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电动车产业链断裂。
韩国媒体将这场突袭解读为“示范性行动”。
美国想通过这次行动向外资企业展现其移民执法的力度,同时也向其他盟友释放信号:不论你是否投入巨资,不论你是否是战略伙伴,只要触碰美国国内政治利益,随时都可能被“敲打”。
韩国政府内部也开始反思当前的外交战略。曾经寄望于强化与美国的经贸合作,借此提升国家安全与国际地位,如今却发现“盟友”身份不仅不保驾护航,反而成为了被利用的工具。
韩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是一个战略真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平衡越来越难维系,而自身的独立性又不足以支撑全面转向。
这起事件也让其他美国盟友感到不安。
日本与欧洲国家的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警告说美国的“盟友政策”正变得越来越现实主义,缺乏信任基础。
白宫的笑脸随时可能变成挥动手铐的冷面,任何国家都难以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安心投资、开展合作。
美国政治的极化与选举周期,使其对外政策日益短视。
移民问题、就业保护、国家安全这些关键词,正成为美国对外行为的遮羞布。而韩国电池工厂的突袭事件,不过是这块布下的一角。
韩国不得不正视现实:巨额投资、战略合作、同盟关系,都无法换来真正的信任与尊重。
真正能够决定命运的,不是所谓“盟友”的口号,而是话语权与议价力。
一味依赖美国,终究会在关键时刻被出卖。
在这场突袭行动之后,韩国是否还会继续推进对美投资?是否会重新审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是否会在区域安全上寻求更多自主权?
这些问题,正在韩国政界与民间形成新的共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