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长矛轻轻一碰就断成两截,一副板甲重得让人一摔就爬不起来。
这就是你印象中的中世纪骑士比武吗?错了,全错了。
真实的骑士比武,比你想象的残酷一千倍,也比电影里演的科学一万倍。
——《壹》——
血流成河的真相
血肉横飞, 尖叫声撕裂天空, 这不是战场,这是比武大赛,查隆伯爵一把抓住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脖子,用力,想把他从战马上拽下来。
愤怒的爱德华认为对方破坏了规矩,于是动手。
接着两人的手下全部冲入战场,骑士、步兵、甚至台上的观众都加入了厮杀,这场比武最终被史学家命名为"查隆之战",伤亡惨重。
这就是12世纪骑士比武的日常。
一次激烈的小规模野蛮战斗,只有血和铁,回到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长矛开始在骑兵中广泛使用, 早期的马上比武随之诞生。
不是为了表演,不是为了娱乐,纯粹的军事训练。
当时的记录这样描述一个合格的骑士:"就是要他流血,就是要他被对手打得牙齿嚓吧响,就是要他在地上尝尝对手压身的滋味,要他20次被打下马鞍,20次从地上爬起。"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真正的战场上活下来。
到了10世纪初,法国出现了更正规的比武形式,最流行的是集体比武,参赛骑士被分成两队,在首领带领下排成整齐队形,然后冲锋。
这和真正的战争没有区别。
11到12世纪,骑士比武在法兰西全面铺开,记录开始大量出现,每一份记录都在描述同一件事:死亡,12世纪的英国,贵族子弟甚至在冰封的泰晤士河上举办比武。
带着各自的步行侍从,用钝头武器互相攻击。
教会看不下去了,1131年,第一次禁令,1139年,再次禁止, 1179年,第三次严禁,没用,骑士们照比不误。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生死技能的训练场,不练,就在真正的战场上死。
——《贰》——
权力的游戏
但比武不只是训练, 还是一门生意,对于出身底层的骑士来说,比武是唯一的发家致富途径,赢了,就能获得对方的战马、武器、甚至赎金,输了,就一无所有。
最著名的"明星骑士"威廉·马歇尔就是靠比武发家的。
他参加了超过500场比武, 从一个没有封地的穷小子,成为英格兰最富有的贵族之一,但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好运。
世俗统治者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神圣罗马皇帝认为比武助长骄纵之心,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担心大队武装人员聚集会引发叛乱,到了狮心王理查时代,解决方案出现了:控制。
全英格兰只有5个地方能举办比武。
伯爵要交20个银马克入场费,男爵10个银马克, 有封地的骑士4个银马克,想比武?先交钱,这一招很有效,参与人数立刻减少。
但真正改变比武的,不是金钱, 是科技。
一套完整的15世纪板甲重多少?只有20到35公斤,穿着全套板甲能做什么? 快速奔跑, 平躺后迅速站立, 跳跃上马, 甚至侧手翻。
所有关于板甲笨重的传说,都是假的。
为什么板甲这么轻便?答案藏在冶金技术的飞跃中,14世纪初,西欧出现了铁胸半身板,米兰的铠甲工匠开始尝试用钢板制造整体护手、护腿、胸甲。
但这些零件还不能独当一面,只能作为传统锁子甲的"外套"。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5世纪,高炉被发明出来,铸造铁取代了块炼铁,钢铁产量大幅增加, 水力锻机出现,冶金技术在科学指引下快速发展。
这一切让板甲有了与此前几乎所有护具都不同的防御性能。
大块钢板可以锻打出带有弧线的穹面,弧度设计让对手的锋刃或箭矢都会发生偏斜, 刻意凸起的部分让铠甲不再紧贴穿戴者的身体。
这给使用者留下了缓冲空间,即使胸甲因重击变形,穿戴者也不会受致命伤。
——《叁》——
长矛的秘密
现在来说说长矛断裂的真相,12世纪的长矛,长度一般不少于8英尺, 14世纪的长矛,有的矛杆甚至长达15英尺。
这些长矛确实容易断裂, 但不是因为质量差, 是因为设计如此。
战场上的长矛用梣木、苹果木或松木制作,这些木材坚硬且有韧性,但比武用的长矛不一样,它们被特意设计成易碎的。
改用更脆的木材,矛头不采用尖锐设计, 目的只有一个:安全。
相撞后长矛碎掉,避免击穿对方,这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技术改进,早期比武用的是真正的战斗武器, 死亡率极高。
13世纪开始,比武武器和实战武器分离。
比武开始使用钝头长矛, 被称为"礼貌武器",在英国,这种武器的使用不晚于1295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分化更加明显。
战斗盔甲:40-50磅重,凸面设计, 竞技盔甲:100磅以上重,凹面设计。
为什么竞技盔甲更重?因为它们不需要考虑长期作战,只需要在短时间内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竞技盔甲的接触面全部采用凹面设计。
目的是让长矛撞击时更容易滑开, 进一步降低伤害。
这种设计哲学完全不同于实战装备,实战装备追求的是防护性和机动性的平衡, 竞技装备追求的是绝对安全,即使如此,意外仍然无法避免。
最著名的意外发生在16世纪。
1559年6月30日,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参加比武庆祝女儿的婚礼,他没有穿戴完整的盔甲就上场了,对手的长矛在撞击后产生碎片。
木屑卡在了国王头盔的观察口上, 旋转着刺入了他的右眼,抵达大脑。
国王当场昏迷。 几天后死亡,这起意外改变了欧洲历史,骑士比武从此走向衰落,但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里,比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肆》——
规则的诞生
13世纪是分水岭,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参赛规则,对武器有了规定:必须使用非金属的钝头武器, 对参赛人数有了限制:从几千人降到100人,再到几十人,对随从人员有了限定。
专职裁判出现了, 打分制度确立了。
如果伤了对方的手、腿或坐骑,反而要退出比赛,比武开始从野蛮厮杀向技巧竞赛转变,14世纪开始,女性在比武中发挥重要作用。
贵妇们坐在看台显要位置。 骑士出场前向心仪女性致敬。
声称是为了她的荣誉而战,女性将丝巾绑在骑士的长矛上表示接受, 有的女性用铁链牵着骑士进入比武场,象征骑士是爱情的奴隶。
比武结束后,女性为参赛骑士颁发奖品。
这一切都与早期血腥的军事训练截然不同,比武开始承载新的社会功能,不再只是战争准备,而是社交活动,15到16世纪,比武彻底表演化。
主要项目变成了跑马刺环和长矛击靶。
跑马刺环:把圆环标靶悬挂在高处,骑士骑马快速经过,用长矛击刺圆环,长矛击靶:用长矛击刺固定靶子。
这些项目强调的是技巧和准确性,而不是实战能力。
最终演变为化装比武,人们化装成亚历山大、兰斯洛特、亚瑟王等传说人物, 进行表演性质的对战,16世纪的一场比武大赛中,宴会和社交成了主角,比武反而成了配角。
骑士们主要是为了社交而来。
但真正终结骑士比武的不是安全问题, 是技术革命,火器的兴起让骑士在战场上失去了优势, 常备军和雇佣军的出现让个人武艺变得不再重要。
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比武带上了旧时代的烙印。
它的表演化倾向不可逆转,到17世纪,作为军事训练的比武几乎消失,只剩下庆典表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