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涨价,愈演愈烈。
这两天把二师兄都搬出来“背锅”了。
满屏“打不起了”“天塌了”,我觉得,真不至于。
静下心来想想,这事儿影响可能没那么夸张,兴许还是件好事儿。
01
这轮涨价是7月开始的,各个大品牌都有不同幅度地上涨,平均每桶涨幅在40元左右。
而更早的“异动”其实两年前就开始了。
“深耕”羽毛球6年的黄先生和我说,他们公司每周两次羽毛球运动,每次两块场地,两小时,用球约1.5桶。
两年前,一桶羽毛球80多块,现在是140多。
“以前一直用亚狮龙7号球,价格从85元/桶涨到现在超120元/桶,而且没货。后来改用李宁C30,价格涨幅基本一样,也是老断货。”
公开数据显示,有一些高端羽毛球的部分型号,两年内价格涨幅达100%。
所以,才有了涨幅超过黄金的说法。
我算了一下,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价格从2022到2024年涨幅约40%,同期内伦敦现货黄金涨幅约45%。
因为涨幅大,有羽毛球爱好者甚至在网上联合抵制厂家涨价。
估计没啥用。
毕竟原材料涨了,厂家也不可能赔本赚吆喝。
从2023年至今,羽毛球核心原材料羽毛切片的价格翻了一倍多。
背后是鹅和鸭的出栏量下滑。
2019-2024年,我国肉鸭、肉鹅的出栏量从48.78亿只骤降至42.2亿只。
供给大幅减少推高羽毛价格。
02
这两天,媒体上几乎一边倒地用“猪”来解释为啥鸭鹅的数量少了。
据说,菜市场的猪肉比鸭肉便宜3块多,导致后者没有竞争力了,所以养殖户去养销量稳、回本快的猪。
我特意查了一下养猪和养鸭鹅的知识,结果如下:
普通养殖户从购买仔猪到育肥后卖出大概6个月,而鸭鹅大概要饲养2—3个月才能达到体重出栏。
从绝对时间和资金效率来看,虽然鸭鹅出栏快,但单只鸭鹅的利润远低于单头猪。
算下来,养一批猪6个月的总利润,反而比连续养3批鸭鹅更高。
也就是说,养猪周期长,但投入产出比也大。
而且,猪肉是国人主要消费的肉类产品,价格还有国家收储价兜底,相比之下,鸭鹅明显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这么看,就怨二师兄。
但我还有点儿想不明白,你说养鸭鹅的人起初不知道猪肉的行情?
普通人不养猪也知道收储政策,也知道百姓消费的猪肉远大于鸭肉鹅肉呀。
更何况,鸭鹅养殖是需要有水的,和猪的养殖肯定不是一回事儿,这是说换就能换的?
再说,这猪肉价格也是波动的,也不是第一次比鸭肉便宜3块钱。
菜市场看一下,就决定弃“鹅”从“猪”了?
按这个逻辑,养殖户们看到羽毛球价格疯涨觉得有利可图,又得急着回来重操旧业了?
03
从养鸭鹅变成养猪的案例肯定有,但这不能完全解释羽毛的短缺。
更关键的是,这两年想打羽毛球的人,可比以前多太多了。
从2019年到2023年,我国羽毛球运动参与人数从2.3亿人增至3.1亿人。
2022年,我国羽毛球消费量达3.34亿只;次年达到3.56亿只。
所以你看,这羽毛球涨价不该只赖二师兄吧。
我认为,羽毛球毕竟不是个生活必需品,所以涨价的影响面也没有那么大。
世界羽毛球联合会都说了,情况尚未发展到危机的程度。
据黄先生说,不仅是羽毛球价格,场地费也高了,“真正喜欢打球的人,不会太计较涨价,实在不行还能用小厂的球代替,虽然影响发挥,但救个急还是可以的。”
而他所在公司,在上个月搜罗了所有能买到球的网站后,一次性囤了1万多块钱的球,“够我们这十几个人打7、8个月了。”
至于纯新手小白,如果只是偶尔想舒活舒活筋骨,那更用不着那么好的了,甚至塑料的就够用。
哈哈,办法总比困难多。
随着这波涨价,行业内部已经在研发仿生羽毛材料的产品,也有推出鹅毛+的混纺球,虽然手感上会有区别,但也算是科技加持下的进步了。
羽毛球涨价是事实,但并非无解。
爱好者自有应对之道,行业也在积极寻求创新。
或许,这正是推动运动装备升级与消费理性化的一个好契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