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好大学”的底色,往往藏在那些能点燃学生热情的“好老师”身上。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其实答案很实在:学生愿意跟着学,家长放心把孩子交过来,同行提起时由衷认可,学校也能放心托付教学科研重任。
当我们用这组标准审视高校时,北京邮电大学的师资建设答卷格外亮眼,尤其是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创建中,更是交出了连续入选的好成绩。
2017 年教育部首次启动这项旨在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的评选时,北邮张平教授带领的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团队就拿下首批称号;到了2022年第二批评选,纪越峰教授领衔的通信网技术教研中心团队再续荣光,截至目前,该校共有4人入选该名单,而这正是北邮师资实力的硬核证明。
就拿纪越峰教授的团队来说,他们的“好”不止在荣誉上,更在实实在在的育人与科研成果里。在人才培养上,团队牵头建起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走出的学生里既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也有能扛起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骨干,甚至还有成长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后辈;在科研攻关中,他们盯着我国高速宽带网络的“卡脖子”问题,牵头拿过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还把可穿戴设备、网联无人机的技术标准推向了国际。
就连服务社会,他们也没落下,牵头建起北邮与企业的联合实验室,让科研成果能真正落地转化,还因此拿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这样的团队,正是“好老师”标准的鲜活脚本。
而这样的教师团队,又反过来成了北邮优势学科持续领跑的“核心引擎”。熟悉北邮的人都知道,北邮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这几个学科有多强,信息与通信工程更是常年稳居A +行列。这些学科的优势不是凭空来的,正是因为有一批像纪越峰团队这样的教师,带着学生啃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把学术前沿的内容融入课堂,才让学科始终保持活力。
依托优势学科与顶尖师资,北邮同步打造了支撑教学科研的“硬核”实验平台,现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多个重点实验室。这些平台不只是教师搞科研的“利器”,更是学生把理论变成实践的“练兵场”。
老师在实验室里攻关无线通信、光通信的前沿技术时,学生可以跟着参与项目,亲手操作先进设备;课堂上学的编程、网络原理,到了实验室里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实验数据、技术方案。这种“在做中学”的经历,比单纯的课本知识更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到底,北邮的师资、学科、实验平台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拧成一股绳的育人力量。优秀的老师支撑起强势学科,强势学科催生了高端实验平台,而这些平台又反过来给老师的科研、学生的实践搭起了舞台。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从入学起就能接触到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能跟着行业里的好老师学真本事,还能在一流实验室里练动手能力。
这样的优质的成长环境,不仅能帮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能让他们提前摸到行业发展的脉搏,将来无论是读研深造还是进入职场,都铺好了一条更稳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