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女性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上完厕所总觉得“没排空”,尿流越来越细,甚至偶尔需要用力才能排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可能是“女性慢性尿潴留(CUR)”发出的信号。这种疾病因早期症状隐匿,常被忽视,却可能悄悄损伤肾脏功能。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面纱,聊聊女性该如何识别、应对这种“沉默的膀胱隐患”。
一、什么是女性慢性尿潴留?
先搞懂2个关键概念
简单来说,慢性尿潴留是膀胱“排空能力下降”导致的尿液蓄积——就像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每次排尿后都有尿液残留在膀胱里。医学上用“排尿后残余尿量(PVR)”来衡量这种情况,也就是你上完厕所后,膀胱里还剩下的尿量。
关于诊断,目前有两个常见标准需要了解:
国际通用参考:PVR超过100-150mL,且伴随排尿不适症状(如尿不尽、尿流细),就需要警惕;
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定义:更严格的“高危型”CUR,指至少2次检查证实PVR>300mL,且持续6个月以上——这类情况更容易引发肾脏损伤,需紧急干预。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尿潴留和“急性尿潴留”不同:急性尿潴留是突然无法排尿,伴随下腹痛,需要立刻就医;而慢性尿潴留进展缓慢,很多人早期甚至没有明显疼痛,容易被误认为“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
二、为什么女性会得慢性尿潴留?
3大常见病因要警惕
正常排尿需要“膀胱肌肉收缩”和“尿道、盆底肌放松”的完美配合——就像“挤压瓶子倒水”,既要瓶子用力,也要瓶口打开。一旦这个配合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尿潴留。女性患病主要和以下3类原因有关:
1. 膀胱肌肉“没力气”:逼尿肌活动低下(DU)
膀胱壁的肌肉叫“逼尿肌”,它的收缩力直接决定排尿是否顺畅。如果逼尿肌收缩减弱或持续时间变短,就会导致“排尿动力不足”,这是女性慢性尿潴留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哪些情况会让逼尿肌“变弱”?
年龄增长:50岁后,逼尿肌收缩力、膀胱敏感度会自然下降,就像肌肉会随年龄流失一样,膀胱肌肉也会“老化”;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膀胱的神经和肌肉(医学叫“糖尿病性膀胱病变”)。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女性中,14%的人PVR超过100mL(是非糖尿病女性的7倍),30%会出现逼尿肌收缩力受损;
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MS)等疾病会影响控制排尿的神经通路。比如,50%-80%的MS患者会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有1/4患者需要通过导尿缓解症状;
药物影响:一些常见药物可能间接削弱逼尿肌功能,比如抗组胺药(治过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的药物,以及阿片类止痛药——这些药物会抑制膀胱收缩,长期服用需监测排尿情况。
2. 膀胱出口“被堵住”:膀胱出口梗阻(BOO)
如果说逼尿肌问题是“动力不足”,那出口梗阻就是“道路堵塞”——尿道或膀胱颈被压迫、变形,导致尿液无法顺畅排出。虽然BOO在男性中更常见(如前列腺增生),但女性也可能中招,尤其是有以下情况的人群:
(1)解剖性梗阻:身体结构出了问题
盆腔器官脱垂:子宫、阴道前壁脱垂时,可能会“牵拉”尿道,导致尿道扭曲,就像“水管被折弯”,尿流受阻。研究显示,脱垂超过处女膜的女性,出现尿潴留(PVR>150mL)的风险会显著升高,而用子宫托暂时复位脱垂后,75%的人PVR能恢复正常;
子宫肌瘤/盆腔肿块:较大的子宫肌瘤(尤其是位于子宫下段或宫颈的肌瘤)可能压迫尿道,甚至影响周围神经,导致排尿困难。临床数据显示,约2%的子宫肌瘤患者会出现急性尿潴留,手术切除肌瘤后,尿潴留多会缓解;
尿道损伤/手术后遗症:既往做过“抗尿失禁吊带术”的女性,可能因吊带过紧或位置不当,压迫尿道;此外,尿道狭窄(多由既往手术、反复扩张引起)也会堵塞尿道,4%-13%的梗阻性尿潴留女性,病因就是尿道狭窄。
(2)功能性梗阻:肌肉“不会放松”
这类情况没有明显的“结构堵塞”,而是尿道或盆底肌在排尿时“反常收缩”,本该放松时却紧绷,导致出口“打不开”。常见于两类人群:
功能性排尿障碍(DV):多发生在年轻女性中,是一种“后天习得的不良习惯”——比如长期憋尿、紧张时不自觉收紧盆底肌,导致排尿时尿道周围肌肉间歇收缩,尿流断断续续。82%的DV患者会有尿急、尿频,19%会出现尿潴留;
Fowler综合征:多见于年轻女性(平均27岁),表现为“无痛性尿潴留”,膀胱里甚至能蓄积超过1L尿液,但没有神经或解剖问题。通过肌电图检查会发现,患者的尿道括约肌“不会放松”,还会出现异常放电。
三、身体出现这些信号?
别再当成“小毛病”
慢性尿潴留的症状很容易和“普通尿频、尿急”混淆,但只要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区别:
1. 核心症状:“排空感异常”+“尿流变化”
总觉得排尿后“没排空”,需要反复去厕所;
尿流变细、变慢,甚至呈“滴沥状”,排尿时间明显变长;
排尿时需要用力,或需要用手按压下腹部才能尿出来;
少数人会出现“矛盾的尿失禁”:膀胱里残留尿太多,导致尿液不自主漏出(医学叫“充盈性尿失禁”),但这并不是“控制不住尿”,而是膀胱“装不下了”。
2. 警惕并发症:别等损伤肾脏才就医
慢性尿潴留最危险的地方,是它可能引发“无声的并发症”:
反复尿路感染:残留的尿液是细菌的“温床”,容易导致尿频、尿痛,甚至肾盂肾炎。绝经后女性中,有尿路感染的人里23%存在残余尿,是非感染人群的11倍;
肾脏损伤:如果膀胱长期蓄积大量尿液,压力会向上传导到肾脏,导致肾积水、肾功能下降。尤其是PVR>300mL且持续6个月的高危人群,必须定期查肾脏超声和血肌酐,避免发展成慢性肾病。
HEALTH
四、怀疑自己有问题?
这样检查最准确
如果你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三步走”明确诊断:
第一步:先测“残余尿量(PVR)”——诊断的核心
这是最简单也最关键的检查,有两种方式:
膀胱超声(膀胱扫描):无创、无痛苦,通过超声直接测量残余尿,和“做B超”类似,准确率高,适合大多数人;
膀胱插管:医生用导管插入膀胱,引流出残余尿并测量,结果更精准,但会有轻微不适,通常在超声结果异常时进一步确认。
一般来说,PVR<50mL是正常的,50-100mL需结合症状观察,>100mL就需要进一步检查病因。
第二步:排查可逆病因——病史+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你的病史:是否有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是否做过盆腔手术?是否长期吃抗组胺药、止痛药?同时会做盆腔检查,看看有没有子宫脱垂、阴道肿块,再通过神经检查(如测试下肢感觉、反射)排除神经问题。
此外,还会做尿常规和尿培养,排除尿路感染——因为感染也可能暂时导致排尿不畅,治好感染后,尿潴留症状可能会消失。
第三步:明确深层病因——尿动力学评估
如果初步检查找不到原因,或怀疑是“逼尿肌问题”“功能性梗阻”,就需要做“尿动力学检查”——这是诊断的“金标准”,能精准判断是膀胱肌肉没力气,还是尿道堵住了。
五、确诊后该怎么治?
根据病因“精准发力”
慢性尿潴留的治疗核心是“先缓解尿潴留,再解决病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案差异很大,没有“一刀切”的方法。
1. 紧急处理:先让膀胱“减负”
如果PVR>300mL,或出现明显尿不尽、肾积水,首先要做的是“引流残余尿”,常用两种方式:
清洁间歇性导尿(CIC):患者自己在家用无菌导管定期(如每4-6小时)插入膀胱引流尿液,是逼尿肌活动低下患者的首选方案。只要操作规范,能有效减少感染风险,保护肾功能;
留置导尿管/耻骨上造瘘:如果患者无法自己操作导尿(如行动不便、认知障碍),可能需要短期留置导尿管,或通过小手术在腹部做“耻骨上造瘘”,直接引流尿液。
2. 针对病因治疗:不同问题不同方案
(1)逼尿肌活动低下:先“替代”,再尝试“改善动力”
目前没有特效药能直接“增强逼尿肌收缩力”,因此CIC是基础。如果CIC效果不好,还可以尝试:
骶神经调节:通过微创方式在骶骨附近植入电极,刺激控制排尿的神经,改善逼尿肌功能。研究显示,58%的难治性患者植入后能完全摆脱导尿,79%的人长期效果稳定;
经皮胫神经刺激:无创治疗,通过电极刺激脚踝处的胫神经,间接调节膀胱神经。12周治疗后,患者PVR能减少76-83mL,适合不想做手术的轻度患者。
(2)解剖性梗阻:解除“堵塞”是关键
盆腔器官脱垂:轻度脱垂用子宫托复位,重度脱垂需要手术修复(如阴道封闭术、骶棘韧带固定术),术后89%的患者PVR能恢复正常;
子宫肌瘤/尿道狭窄:肌瘤压迫者需手术切除肌瘤;尿道狭窄者可通过“尿道扩张”或“尿道内切开术”打开尿道,但需定期复查,避免再次狭窄;
吊带术后梗阻:如果是抗尿失禁吊带过紧导致的梗阻,可能需要手术调整吊带位置或取出吊带,术后多数人排尿能恢复正常。
(3)功能性梗阻:“放松肌肉”是核心
功能性排尿障碍(DV):首选“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通过仪器帮助患者感知盆底肌活动,学会“排尿时放松肌肉”,治疗后患者尿流速度会明显加快,PVR降低;如果训练无效,可尝试“α-受体阻滞剂”(如坦洛新),帮助放松尿道肌肉,副作用少(可能有轻微头晕);
Fowler综合征:首选骶神经调节,部分患者也可尝试尿道括约肌注射“肉毒毒素”,暂时放松肌肉,但效果通常维持6-12个月,需要重复注射;
原发性膀胱颈梗阻:先尝试CIC+α-受体阻滞剂,50%的患者能改善;如果无效,可做“膀胱颈切开术”,但术后有10%-15%的人可能出现尿失禁,需谨慎选择。
3. 哪些方法别尝试?避开“无效且有害”的误区
不要用力按压下腹部排尿:比如“Credè手法”(按压耻骨上),看似能排出尿液,实则会增加尿道阻力,甚至导致膀胱损伤,临床仅2%的患者有效;
别滥用“胆碱能药物”:如乌拉胆碱,曾被用于增强逼尿肌收缩,但研究证实它对女性慢性尿潴留几乎无效,还可能引起腹泻、心慌等副作用;
避免长期依赖留置导尿管:长期留置会增加尿路感染、尿道损伤风险,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优先选择CIC。
六、预防和随访:
别让疾病“卷土重来”
慢性尿潴留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尤其是高危人群(如糖尿病、MS患者、盆腔术后患者),要做好这3点:
1. 定期监测PVR:每3-6个月做一次膀胱超声,观察残余尿量变化;
2. 保护肾脏:每年查一次肾脏超声和血肌酐,尤其是PVR>300mL的患者,避免肾积水漏诊;
3. 改善生活习惯:少憋尿(膀胱充盈到有尿意就及时排尿)、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尽量<7mmol/L)、避免长期服用可能影响排尿的药物(如抗组胺药)。
HEALTH
女性慢性尿潴留不是“小毛病”,也不是“年纪大了的必然结果”。如果出现“尿不尽、尿流细”,别再硬扛,及时就医检查PVR,才能尽早发现问题。早期干预不仅能缓解不适,更能避免肾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毕竟,保护好“膀胱健康”,才能让生活更轻松、更安心。
有任何健康问题可以扫码联系小助理↓
别忘了点
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