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38年初春的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站在作战地图前,眉头紧锁。参谋们屏息凝神,等待着他的决策。
"报告司令,第二战区阎长官来电,坚决不同意接收川军邓锡侯部。"参谋长徐祖贻低声汇报,"阎长官说川军装备太差,纪律涣散,简直是'抗日不足,扰民有余'。"
李宗仁猛地转身:"胡说八道!都是中国军队,分什么彼此!"
这时,电话铃响起。白崇禧从武汉打来紧急电话:"德公,情况我都知道了。不过你要想清楚,这些川军确实装备窳劣,恐怕难当大任啊。"
李宗仁对着话筒坚定地说:"健生,就算是草人,也能吓唬吓唬麻雀!马上把川军调来徐州!"
三日后,邓锡侯率领川军先头部队抵达徐州。看着这些穿着草鞋、扛着土枪的士兵,连徐祖贻都不禁皱眉:"司令,这些兵恐怕..."
李宗仁却大步迎上前去,紧紧握住邓锡侯的手:"晋康兄,一路辛苦了!"
"李长官,我们川军装备差,但打鬼子的心是热的!只要您不嫌弃..."
"说的什么话!从今天起,你们就是第五战区的弟兄!"
他当即下令给川军补充五百支新枪和一批迫击炮。虽然数量不多,但川军将士们已经感动不已。
1938年3月,滕县前线炮火连天。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站在阵地上,对将士们说:"弟兄们,李长官看得起我们川军,我们决不能给他丢脸!今天就是死,也要死在滕县!"
"要得!"士兵们齐声响应。
日军矶谷师团在坦克掩护下发起猛攻。川军将士用血肉之躯抵挡钢铁洪流。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抱着集束手榴弹,滚到坦克底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师长!东门失守了!"传令兵满身是血来报。
王铭章拔出手枪:"跟我来!就是把命豁出去,也要把东门夺回来!"
激战持续了三天三夜。最后时刻,王铭章给李宗仁发去最后一封电报:"决以死拼,以报国家。"
滕县失守了,但川军以巨大的牺牲为台儿庄布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02
得知王铭章殉国的消息,李宗仁久久不语。他想起前几天王铭章还来司令部开会,那个操着四川口音的汉子笑着说:"李长官放心,我们川军别的不行,就是不怕死!"
"司令,"徐祖贻轻声说,"川军打得这么惨,是不是该把他们撤下来休整?"
李宗仁红着眼睛说:"不!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川军是好样的!立即向军委会申报,追授王铭章上将军衔!"
台儿庄战役打响后,川军残部继续在侧翼牵制日军。一天深夜,邓锡侯亲自来到前沿阵地。
"弟兄们,"他对士兵们说,"李长官说了,咱们川军不是杂牌,是王牌!今天就要让小鬼子看看,啥子叫川军的血性!"
"要得!"震天的吼声在夜空中回荡。
在台儿庄主阵地,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也打得异常艰苦。李宗仁亲自打电话给孙连仲:"仿鲁兄,一定要守住!我们的川军弟兄在用生命为我们争取时间!"
孙连仲回答:"长官放心,只要第二集团军还有一个人在,台儿庄就丢不了!"
战役最激烈的时刻,李宗仁冒着炮火亲临前线。在一个包扎所里,他看到一个川军小战士腹部中弹,却坚持不肯后撤。
"娃娃,下去养伤吧。"李宗仁轻声说。
小战士摇摇头,用微弱的四川话说:"李长官,我们王师长说咯,川军不能给您丢脸..."
话未说完,小战士永远闭上了眼睛。李宗仁脱下军帽,久久伫立。
4月6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川军残部也加入反攻行列。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这些四川汉子抱头痛哭——他们终于用鲜血洗刷了"杂牌军"的耻辱。
庆功宴上,李宗仁特意将川军代表安排在主桌。他举起酒杯,动情地说:"这一杯,敬王铭章师长和所有牺牲的川军弟兄!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台儿庄大捷!"
邓锡侯哽咽着说:"李长官,是您给了川军证明自己的机会。"
03
多年后,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那些所谓'杂牌军',在其他战区畏缩不前,在第五战区却个个都成了猛虎。其实不是他们变了,而是我们是否以诚相待。我带兵一辈子,最深体会就是:将心比心,以诚待人,没有带不好的兵。"
台儿庄战役后,川军声名大振。全国各地都知道了有一支穿着草鞋、拿着土枪,却敢和日军拼命的四川军队。而李宗仁与川军的故事,也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段佳话。
1978年,垂暮之年的李宗仁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地对身边人说:"我记得滕县那个川军小战士...他那么年轻...要是能活到现在..."话未说完,已是老泪纵横。
这些被称作"杂牌"的军人,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证明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没有什么杂牌正牌之分,只有誓死卫国的中国军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