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有本事被保送,证明本学校的老师,和接收学校的老师都十分认可学生的实力。
未来不管是继续求学还是毕业工作,保送的学生都更有竞争力。但最近,一名学生却因为保送的事情倍感烦恼。
好好地一件事情,因为机制的漏洞,或者说是不作为,让原本的第一名,失去了竞争的大好机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保送名校却拒绝上学,免推机制出现漏洞,考生:我的损失谁负责?
学生专业成绩排名第一,本来稳稳有机会保研到名校,结果因为自己学校推免结果,拖到9月份才出来,直接导致他错过了很多名校像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这些地方的暑期夏令营。
要知道,夏令营可不是普通的暑假活动,它是很多高校提前选拔推免生的主要渠道,表现好的话甚至能提前拿到录取资格,相当于“预录取”了。
结果这位同学虽然手握第一的成绩,却因为时间错位,白白失去了展示自己、争取机会的黄金窗口,一下子从主动选择变成了被动等待,不禁想问,这份损失要谁来负责?
其实这背后暴露的是推免机制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时间安排不协调,导致学生规划被打乱。很多高校的推免工作节奏不统一。
有的学校6月就定了人选,有的却拖到9月开学才公布,而顶尖大学的夏令营大多集中在七、八月。
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哪怕你再优秀,只要自己学校结果出得晚,你就没法提前拿到“入场券”,甚至连接触心仪导师、了解课题组的机会都没有。
而对面那些早早确定资格的同学,已经趁着夏令营和导师沟通顺畅、甚至敲定了研究方向,差距就这样拉开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前途选择。毕竟保研本身就是一场信息战和时间赛跑,机会转瞬即逝。
专业第一又怎样?错过时机,照样得和一大堆人一起挤正式推免的独木桥,而那个时候很多名校的名额其实在夏令营期间就已经被“预定”得差不多了。
不公平吗?委屈吗?
这样的事情,遇见了肯定很多学生会觉得委屈,但现实是,高校之间的流程并不互通,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日程安排,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除了等待,似乎没有太多办法。这也提醒了很多正在准备保研的同学和家长们:光靠成绩好还不够,得提前关注各校的日程安排,尽量做多手准备。
比如在等待本校推免资格的同时,也可以尝试联系外校导师、提前准备材料,甚至适当参与一些其他招生环节,避免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一处。
而从更广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也需要高校和制度层面给予重视。能不能建立一个更协调、更透明的推免信息发布机制?
比如设定一个相对统一的资格确认时间段,或者鼓励高校开放更多批次的预选拔,让真正有实力的学生不至于因为时间差而被埋没。
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分数上,也体现在机会的获取上。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一个环节的不顺畅,都可能影响一个学生未来几年的发展。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讨论,是因为它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你努力了,你优秀了,却可能因为规则或流程的原因错失良机。
但现实往往就是这样,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完全按照个人预期发展。重要的是,在面对这种不可控因素时,如何保持心态、积极应对、寻找新的突破口。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