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父亲开始,四代都有参军的男儿!”8月23日,年过古稀的陈茂勤谈起自己家四代人从军的经历时骄傲地说。
陈茂勤(左三)和家人一起参观绥德革命纪念馆。刘涛 摄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从黄土高原到雪域边疆,陈茂勤一家四代人接力穿上军装,用近80年的坚守,书写了动人的家国情怀故事。
烽烟中的“战斗者”
陈茂勤的父亲陈巨前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军,1947年曾随部队参加解放运城战役。1949年,陈巨前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告别军营回到家乡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单家屯村。
即便离开部队,陈巨前也从未忘记军人的本分。回乡后,他默默参与家乡建设,把战场上练就的坚韧与担当,融入了田间地头的日常。他很少对后辈详述战役的惨烈,但“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样子”这句话,却成了陈家代代相传的“家训”。
军营与讲台的“坚守者”
父亲参军的经历让陈茂勤崇拜不已。1972年,正在绥德师范上学的陈茂勤,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陕西省军区政治部担任给养员,直到1979年退伍。 7年的军营生活,他继承了父亲的严谨与负责,把给养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还获得营里的嘉奖与省军区政治部嘉奖,并在部队入了党。
“父亲总说,穿了军装就要扛得起肩上的责任,哪怕是后勤保障,也要让战友们吃好,才能有劲保家卫国。”陈茂勤感慨道。
复员后,陈茂勤从民办教师干起,四年后又考取公办教师,连续9年考核都是“优秀”。从军营到讲台,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担当。他把军人的自律带到教学中,备课时逐字逐句打磨,对待学生耐心又严格。后来,他被聘任为绥德县远通中学校长,依旧保持着军人的务实作风,让学校风气焕然一新。
如今陈茂勤已退休,但闲不下来的他又成了小区附近孩子们的“义务数学老师”。
雪域边疆的“戍边者”
2002年,陈茂勤的儿子陈祥,在长辈们的故事里读懂了“军人”二字的分量,主动报名入伍。这一次,他去了条件艰苦的西藏戍边。高原缺氧、寒风凛冽,他从不叫苦,巡逻路上踏遍冰雪,训练场上挥汗如雨。
在西藏的两年,陈祥用行动诠释着责任,因表现突出获得“优秀士兵”荣誉称号。“望着雪山下的界碑,看着国旗迎风飘扬,就懂了身上这身军装的分量。”陈祥说。
2004年退伍后,陈祥进入陕西省能源质量监督检验所工作,把在军营里养成的细致认真带到岗位上,成为同事眼中“靠谱的人”。
续写荣光的“接力者”
2002年出生的陈升阳是陈茂勤的孙子、陈祥的侄子,也是陈家的第四代军人。由于经常听爷爷讲述太爷爷的故事,爷爷和叔叔在聊天时也常常提到部队里的生活,陈升阳从小就对军营充满向往。“太爷爷是战火里的英雄,爷爷和叔叔是军营里的榜样,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2020年高考时,陈升阳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军校。
陈升阳先后在南京陆军学院、北京军校求学。 2024年毕业后,本有机会留在大城市,但他主动递交申请,在新疆某部成为一名基层军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我在部队一定好好干,不给咱家四代军人丢脸……”陈升阳在和家人通话中说。
从1947年运城战役到如今新疆戍边,七十余载光阴流转,陈家四代人用军装映照忠诚担当,用行动诠释家国情怀。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 秦学 校对 叶蕊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