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自己顺畅呼吸、说话,太不容易了!”近日,我院两位长期带气管切开管的患者,在急诊内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顺利完成堵管、拔管,重新恢复自主呼吸功能。从依赖管道维持生命,到摆脱 “呼吸桎梏”,这两次成功拔管的背后,不仅是急危重症诊疗实力的体现,更显示出规范化治疗与个体化方案、MDT 协作碰撞出的“生命火花”。
从“带管”到“拔管”
每一步都在标准化流程上
气管切开患者的拔管,需经过严格的评估、循序渐进的堵管观察、细致的生命体征监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呼吸功能反复、感染等风险。而之所以能顺利为两位患者完成拔管,核心在于急诊内科多年沉淀的标准化诊疗流程。
早在患者气管切开初期,团队就按照规范完成了基础疾病控制、气道分泌物管理、呼吸功能评估等工作;进入拔管准备阶段后,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每日评估呼吸肌力”“逐步增加堵管时间”“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与血气分析”的流程,从堵管1小时、2小时,到全天堵管无不适,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和处置预案。
标准化流程是安全拔管的“基石”。正是因为从评估到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规范可依,才能精准判断患者的拔管时机,为后续治疗打下坚实基础。1小时、2小时,到全天堵管无不适,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和处置预案。
个性化方案
为患者“量身定制”拔管路径
在规范化治疗的大框架下,患者的个体差异往往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变量。此次两位患者中,一位合并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呼吸肌力较弱;另一位存在吞咽功能障碍,需警惕误吸风险。针对这些特殊情况,江淮名医吴晓飞主任医师多次参与病例讨论,为两位患者“量身定制”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对呼吸肌力弱的患者,吴晓飞主任医师指导团队调整呼吸机参数,配合呼吸肌训练,逐步提升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对有吞咽障碍的患者,他提出“先改善吞咽功能、再推进堵管”的思路,避免拔管后因误吸引发肺部感染。“没有‘一刀切’的治疗,只有‘适合’的方案。”吴晓飞主任医师强调,规范化是基础,而个体化调整才能让治疗更精准、更安全。
在他的指导下,医疗团队对两位患者的治疗进程稳步推进,原本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被提前规避,为成功拔管扫清了障碍。
MDT协作
康复治疗手段打开“新篇章”
“拔管不是终点,让患者全面恢复生活质量才是目标。”在此次治疗过程中,MDT(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度参与,让患者的康复之路走得更顺畅。针对两位患者拔管后可能面临的吞咽、肢体功能问题,康复科翁沁怡医师早早介入,带来了多元化的康复治疗手段。
为改善吞咽功能,翁沁怡医师为患者开展吞咽训练,配合生物电刺激,促进吞咽肌肉恢复;针对长期卧床导致的肢体活动受限,她通过手法推拿放松肌肉,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对情绪焦虑的患者,还辅以针灸调理,帮助缓解不适。
“以前可能觉得‘拔管就好了’,但 MDT 协作让我们意识到,康复治疗能让患者恢复得更好、更快。”科室医护人员表示,翁沁怡医师带来的康复手段,不仅助力了拔管进程,更让患者在拔管后能更快适应正常生活,真正实现了“从救命到提质”的转变。
急诊内科沈涛主任表示,如今,两位患者已顺利出院,重新回归家庭与生活。这两次成功拔管,不仅是对医院急诊内科规范化诊疗能力的肯定,更是规范化结合个体化指导、MDT 多学科协作的生动实践。
未来,医院将继续以规范化治疗为基础,以个体化方案为突破,以 MDT 协作为助力,不断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与康复水平,为更多患者筑起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用专业与温暖,帮助更多人摆脱病痛困扰!
专家简介
获取最新资讯
审核 | 周 飞
文章 | 单文明
编辑 | 张 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