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关羽穿越到元朝,瞧见戏台上的自己敷着粉白面皮,怕是会气得当场提起青龙偃月刀,质问:“这唱的是哪出?”
在今天,红脸关公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白脸财神却是很少见。然而有趣的是,关羽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红脸”。他的脸色,其实是一场跨越数百年、精心策划的“变脸行动”,而其最关键的一笔,竟出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
在宋代以前,关羽的形象并不统一。北宋时期,关羽作为武将逐渐被神化,进入官方祀典,但关于他容貌的记载其实非常模糊。《三国志》仅说他“美须髯”,至于脸色?只字未提。
真正有趣的是元代杂剧。关汉卿的《单刀会》等作品中,关羽多次出场,但几乎无一例外是“粉白脸”——也就是传统戏剧中反派或奸雄常用的妆面。元杂剧角色分类中,“粉净”通常代表有心计、有势力但性格复杂的人物。例如《关大王单刀会》中,关羽虽英勇,但妆容却是“粉面”,这与后来“面如重枣”的描写大相径庭。
元代为什么偏爱“白脸关羽”?或许是因为在那个异族统治、社会结构混乱的时代,关羽形象尚未被彻底符号化,戏剧更注重角色的人性复杂面,而非单向度的“忠义”。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如何迅速构建新政权的合法性,尤其是强调“汉人复国”的正统性?他需要一位象征“忠勇”的历史人物作为精神图腾。
关羽,成了不二人选。
朱元璋出身民间,深知通俗文化的影响力。他不仅推崇儒家礼教,更巧妙地利用小说、戏剧等大众媒介进行意识形态宣传。于是,一场针对关羽的“形象改造工程”悄然展开。
首先,朱元璋授意官方推崇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并将其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更重要的是,在他所塑造的这种崇尚忠勇的政治文化氛围下,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在明初成书并广泛流传,书中明确写道关羽“面如重枣,唇若涂脂”。这一描写并非凭空而来——它完美呼应并强化了明代逐渐形成的“红脸=忠勇”的话术体系。
为什么是红色?
在中国传统色彩符号中,红色代表赤诚、忠贞、勇猛。朱元璋借此将关羽打造成一个视觉符号:红脸,就是忠心的“颜色认证”。正如他在《御制纪梦》中强调“忠义为国者,必享显报”,关羽的红脸,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外化。
明代中后期,关羽崇拜进入高潮。万历皇帝封其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关羽正式升级为“大明守护神”。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民间戏剧、年画、雕塑中的关羽,几乎清一色是红脸。甚至出现“非红脸不为关公”的审美定式。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官方与民间共谋的结果:
- 戏剧演员若不把关羽涂红,可能会被观众喝倒彩;
- 文人创作则一再强化“红面关公=忠义楷模”的联想;
- 官方仪式中,关羽的红色脸谱成为国家忠诚的象征。
而关羽形象的“万能适配性”,在民间信仰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挥。明代商人也开始祭拜关羽,这一方面源于他“诚信为本”的故事(挂印封金、千里寻兄),另一方面,红色在民俗中本就代表吉祥、兴旺。就这样,关羽一步步从武将走向武财神——脸色,成了他跨界晋升的“通行证”。
关羽的脸,从元代的粉白到明代的赤红,从来不只是审美爱好的变迁,而是一场政治文化工程的产物。朱元璋及其后继者通过重构关羽形象,成功将忠君爱国的情感符号植入百姓日常。
今天我们在影视、雕塑甚至游戏中看到的红脸关公,其实正是明朝“国家营销”的遗产。历史的讽刺或许在于:关羽本人究竟长什么样子,早已不再重要。真正持续发挥作用的,是那张被政治与信仰“涂红”的脸——它超越了历史,成为了符号、信仰甚至商业IP。
而当我们下次再看到关帝庙里那张红面塑像时,或许可以微微一笑,心想:
“原来您老这脸色,是明朝‘美颜滤镜’的杰作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